时间:2017/12/3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大约起源于距今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别,藏戏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和属于新派的蓝面具派。

  藏戏在西藏传统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乃至在今天的大小节日中都会有演出。不管是小范围的望果节,还是隆重的雪顿节,都可以看到精彩的藏戏演出。因为藏戏是要戴着面具表演的,所以藏戏又称为“面具戏”,这足以见得面具是藏戏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藏戏面具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门西藏传统文化。

  

  在藏戏的各种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角戏。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不像新派的蓝面具藏戏里有曲折的情节和悲欢离合,最古老的白面具藏戏以祈福为主,祈祷风调雨顺、没有饥荒、世界和平、人人身体健康,体现了西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面具

  藏戏的组成部分

  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顿”,也称“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它是藏戏演出时的开场白,主要以招揽观众为主,同时介绍演员、讲解剧情。出场人物有三种:“甲鲁”(王子)、“温巴”(渔夫或猎人)、“拉姆”(仙女)。第二部分是“雄”,即正戏,先由温巴格更(戏师)介绍故事情节、地点、环境、人物造型、唱词等,剧中人物有规定的动作和唱词,戏师决定演出时间长则七八,在藏戏演出过程中,当剧中人表演完毕,歌舞队就歌舞一番,歌舞队自始至终不退场为剧情发展服务。歌舞队的存在和表演使藏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第三部分是“扎西”,是全体演员演出结尾时的集体歌舞形式,意为祈福祝愿。

  藏戏的面具种类极其丰富,在中国的面具艺术中形成了独立的体系。藏戏面具是藏戏演出时所使用的道具,面具的存在使藏戏增加了人物的情趣及现实感。藏族面具类型繁多粗略计算主要有以下几种:

  

  温巴面具

  温巴面具,也称蓝面具,据说渔夫和猎人整天在湖边或山上劳作,脸被太阳晒黑了,被湖水映蓝了,故此面具底色为蓝色。蓝色象征坚毅、勇敢、沉着。

  白面具,象征纯洁、高尚、温和、长寿,故扎西雪巴面具用白色山羊皮制成,表示长寿无恙,智慧广博,白色表示普通男性。

  黄面具,象征广博、神圣、智慧、兴旺与强盛,代表上师、高僧。

  绿面具,象征生命活力、胜利、功业、成就、德性、表示女性。

  黑面具,象征邪恶、罪孽、黑暗、表示反面人物。而黑色在宗教羌姆面具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半白半黑面具,象征阴险奸诈,表示舞女。

  

  白面具藏戏

  白面具藏戏:最古老的民间戏曲

  旧派藏戏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不像新派的蓝面具藏戏里有曲折的情节和悲欢离合,最古老的白面具藏戏以祈福为主,祈祷风调雨顺、没有饥荒、世界和平、人人身体健康,体现了西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面具藏戏流传于山南和拉萨的部分地区,是西藏最古老的民间戏曲,也是整个藏族戏曲的母体剧种,流传十分广泛,藏语文称为“拉姆拔嘎布”,是仙女白面具戏的意思,它对后来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戏种的音乐起源于公元七世纪的雅砻地区,直到目前它只保留了长调、中调、短调、常调、谐和反面人物唱腔等六种原始唱腔。所有音乐唱腔大都是以人物定曲,专曲专用,各种不同的曲牌也大都是根据腔调旋律的长短不同和人物的不同身份分类的。无论何种曲牌的唱腔,基本都是由一句唱词和两个段落以上的分节歌的旋律组成。

  白面具藏戏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大多数唱腔的开头都由类似模拟动物吼叫声为引子,这是根据西藏歌音七品的基本要求而设计唱腔的结果。所谓歌音七品是:“中令、仙曲、绕地、六合、五合、奋志和近闻。”上述每一个歌音都要求模拟动物的吼叫声,诸如“中令声似鸿雁的叫声,仙曲声似黄牛的吼声,绕地声似山羊的叫声,六合声似孔雀的啼鸣,五合声似杜鹃的啼鸣,奋志声似骏马的嘶鸣,近闻声似大象的嚎叫”等等。

  黄面具

  白面具藏戏相传是汤东杰布为营造铁索桥募捐而组织“仙女七姐妹”班子进行演出从而形成的戏剧形式。它的起源和萌芽可追溯到藏族发祥时期,即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代。这时期西藏土著先民们就创造了比较灿烂的苯教文化。公元六世纪以后,已进人奴隶制的藏族社会,鲁体民歌从民间进人宫廷,宗教活动里的图腾拟兽面具舞蹈也被吸收进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中,产生了由人戴白山羊皮面具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文成公主进藏以后,松赞干布以传入的汉族乐舞结合藏族的民间歌舞,训练16名美女进行表演,其舞蹈、歌唱和表演都开始有了一定的规范。到8世纪赤松德赞时建桑耶寺,在落成典礼上,莲花生将佛学教义和祈神仪式及土风舞相结合,创建了一种类似内地古代摊舞的哑剧性跳神艺术。到十一世纪,西藏卓地大庙会上,就有了“巫师多人,自在女28人,戴面具,手持兵器,另有长辫女击鼓,随之而舞”明显具有戏剧性质的表演艺术。十五世纪,藏族封建农奴制经济急剧发展,藏传佛教著名的云游高僧汤东杰布为募集造桥资金,利用吸收了已有的民族歌舞、说唱,包括宗教仪式和艺术,以及百艺杂技等众多的表演形式,进行综合性的创造发展,编演佛本生故事和民间传说,逐渐创建形成了“拉姆拔嘎布”这样一种以羊皮面具歌舞表演故事的戏剧演出形式。到十七世纪受到五世达赖的重视和扶持,进一步向前发展,成为以唱为主,唱、诵、舞、演、白、技等各有一套初步程式,而又与一部分生活化表演、民间歌舞、技艺等融为一体,很快产生了琼结宾顿巴、盘纳若捏嘎、雅砻扎西雪巴、尼木塔荣巴、吞巴伦珠岗、堆龙朗则娃6个著名的白面具藏戏班子,被规定为每年参加“哲蚌雪顿”演出的主要团体。其中发展形成了具有不同表演风格的古老质朴的宾顿巴,由白面具衍变为黄面具的扎西雪巴和向蓝面具藏戏过渡的尼木巴3个艺术流派,所演剧目主要是《诺桑王子》及其片断。

  

  宾顿巴白面具

  白面具藏戏的三大流派

  宾顿巴藏戏

  相传宾顿巴是藏戏最早的一个剧团。传说汤东杰布为造铁索桥,吃尽了苦,感动了一位女神,托梦给他,让他到山南琼结去找“七兄妹”(另一说是“七姐妹”)演戏。他们一起编演了许多故事,募化了很多钱,造了很多铁索桥。

  宾顿巴,藏语就是“七兄妹”或“七姊妹”的意思。所谓七姊妹(或七兄妹)戏班宾顿巴,还保留了最为古老的表演艺术风貌,它的开场角色叫“阿若娃”,意为戴白胡子面具的表演者,他们的衣装头饰和表演的舞蹈动作姿式,仍保持桑耶寺壁画上白面具戏表演的形态。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藏戏团在拉萨上演《诺桑王子》

  扎西雪巴藏戏

  扎西雪巴是白面具戏中影响最大、艺术上发展得较为完备、成熟的剧团,规定可演《诺桑王子》全本,其唱腔与西藏古老民歌“谐钦”(大歌)极为相似,雄浑,沉厚,舒缓,其中不少后来发展成为韵味隽永的藏族特殊装饰音技巧“震谷”同时,它已开始受到蓝面具藏戏的影响,对自己的白山羊皮面具按蓝面具的样式进行加工装饰,由白面具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黄面具,在表演形式上也学了一些蓝面具戏的东西。

  尼木县白面具藏戏唯一的传承人欧洛巡巴

  尼木巴藏戏

  尼木·台巴和吞巴·伦珠岗两个相邻的戏班,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演蓝面具戏,剧目也由只演《诺桑王子》一种而扩大到《智美更登》《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等多种,但在雪顿节献演时被规定仍然演白面具戏,这就使它形成了兼具白、蓝两种面具戏的表演风格。

  白面具戏历史悠久,可以说是藏戏的雏形,白面具亦是风格古朴。并不是叫它‘白面具’就说明面具只是白色的,这种面具不仅仅是白色的,也有以黄色做底的。表演白面具戏时戴的面具上圆下尖,呈锥子形,周围还要用较长的山羊毛装饰。   

  蓝面具藏戏

  蓝面具藏戏的起源、发展及影响

  蓝面具藏戏是藏族中心地区卫藏方言剧种,是传统最丰厚、艺术最发达、影响最大的藏族剧种,藏语文称为“拔温布”,即蓝面具戏,汉语文一般称其为藏剧或藏戏。国内外一般人所说的藏戏主要就是指蓝面具藏戏。

  公元14世纪,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在西藏各地周游朝佛时,他亲身感受到因交通不便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落后与苦难,于是,汤东杰布立誓为百姓造桥。为了筹募造桥的资金,汤东杰布招收了七个美丽的姑娘,进行街头表演来筹集资金造桥。这七个姑娘貌似天仙,歌声优美动听。观者以为仙女下凡,赞其为“阿吉拉姆”(仙女姐姐)阿吉意为姐姐、拉姆意为仙女。藏语称藏戏为阿姐拉姆这个称谓就是这样得来的。以后汤东杰布又将经其发展了的白面具戏带回家乡主庙迥?日吾齐寺,创建了迥?日吾齐戏班,将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装饰改为蓝面具,将佛教经典中的故事同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神话故事融为一体,此时,蓝面具的形成使藏戏具备了完整的人物造型,完整的故事情节,为藏戏的初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著名的“八大藏戏”中的《智美更登》就是汤东杰布根据佛经故事改创的,这个戏也是第一个有完整剧本的藏戏剧目。

  汤东杰布为建铁索桥组织七姐妹到处表演歌舞筹资金的故事就此流传下来,后来人们习惯称他为铁索桥成道者,并为感激他的功德,在藏家乔迁新居时恭迎他的塑像,同时把汤东杰布尊为藏戏鼻祖代代传颂,任何规模的藏戏演出时,在场地中央都悬挂着汤东杰布的画像,以示敬仰。

  

  半黑半白面具

  当然,藏戏走向成熟,不是靠一个汤东杰布,没有众多的民间艺人的参与努力,藏戏表演走向成熟也是十分艰难的,汤东杰布将当时全藏区处于零散的、自发的、单纯的藏戏表演改为较有组织的,相对集中的较为丰富的藏戏表演。在藏戏艺术的发展史上,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17―18世纪,是西藏历史上稳定发展的时期,自建立噶丹颇章地方政权始,西藏戏曲特别是蓝面具戏,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繁荣时期。五世达赖从小喜爱文学艺术,尤其酷爱藏戏,在他统治时期,对宴会“雪顿节”制度的改进和开放,使藏戏由寺院走向民间、由僧人走向大众。为蓝面具藏戏团与其它藏戏团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有效地推动了蓝面具藏戏的提高和发展,使藏戏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蓝面具藏戏对藏戏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蓝面具藏戏根据佛经故事创作了许多适合于西藏文化氛围的藏戏剧目,如定钦云巴?次仁旺堆写的《诺桑传记》等使藏戏在表现形态上保持宗教性与世俗性并重的势态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藏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矛盾冲突的展示。使藏戏更加戏剧化,更加接近了大众。

  在雪顿节调演的制度下,藏戏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戏班子,其中白面具戏班子如以扎西雪巴、宾顿巴、尼木塔荣巴等著称。蓝面具藏戏以迥巴、江嘎娃、觉木隆巴等著称。各个流派日益成熟,演员演技不断提高,在唱腔及表演上各具特色。但在诸多的流派中蓝面具藏戏对其它戏班子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蓝面具藏戏已经形成以唱为主,诵、舞、表演浑然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形式,完善了唱腔、舞姿、演出中和各种表演环节,从而增加和促进了藏戏表演的观赏效果。

  

  甘肃郎木寺镇的藏戏表演

  唱:主要形式是独唱、合唱、帮腔这几种,分为长调、短调、悲调、反调。长调表现欢乐、舒畅的心情。短调表现一般性的叙事,悲调表现愁苦、悲痛的心情,反调表现感情变化、剧情的起伏宕荡。每个唱腔一般只能唱七字至九句,个别唱词最多字数不得超过十三个。数板的词句和字数可不受限制。

  诵:表示诗词句,散文式的句子,快板或数板似的韵白。主要是在剧情讲解者念讲剧情,介绍演员出来演出等场合中使用。

  舞:配合剧情发展、调节场上气氛,动作分为顿达(出场时用)、切冷(先进时用)、恰白(敬礼时用)、格切(用于长途跋涉)、德东(静场、休息时用)、波尔钦(武功、技艺)。舞蹈中只有少数动作带有某种象征意义,且多模仿劳动、生活和动物的动作。

  表:指表演。藏戏中的表演艺术比较简单、纯朴、许多角色因戴面具表演,故演员不太注意面部表情,角色之间也少交流   

  堆龙德庆觉木隆藏戏队

  蓝面具藏戏的四大流派

  迥巴藏戏

  迥巴藏戏是蓝面具戏中成立最早的剧团,所在地是昂仁县迥·日吾齐,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藏戏祖师汤东杰布的家乡就在这里,日吾齐寺即是他的主寺。日吾齐寺附近的冲萨就是他的家。相传日吾齐寺有三种仪式:一是藏戏,一是“波多夏”,一是跳神“出通”。迥巴藏戏独有的特点就是在开场戏“甲鲁温巴”中穿插进“波多夏”。传说在修建日吾齐寺经塔时,白天刚盖筑起来,晚上就被鬼毁为平地。三个弟子跑到寺内报告,寺主汤东杰布让他们三人中的一个躺在地上,在他身上压上石条,让另两个人用铁锤砸。如果石条碎了,就证明把鬼镇住了。三个弟子第二天按此做后,经塔砌筑的部分果然不再被毁了。以后的迥巴藏戏在演出中,都要由“温巴’轮流演被砸的“波多夏”角色。

  迥巴藏戏里成立最早,参加雪顿节会演却很晚。据说开始他们每年只去日喀则给班禅演出,到十三世达赖喇嘛时,因达赖喇嘛的一个亲信侍从喜欢迥巴而将他们介绍给拉萨观众。   

  仁布县江嘎尔藏戏队参加扎什伦布寺什莫钦波节

  江嘎尔藏戏

  江嘎尔藏戏剧团相传创建于八世达赖喇嘛时。江嘎尔藏戏发源地在仁布县江嘎尔山沟,这里有属于汤东教派“色金”的江嘎群宗寺,寺庙规定十户喇嘛,每户出二人支藏戏差,父传子,子传孙,成了藏戏世家。八世达赖喇嘛生在南木林“多吉·常”的地方,被选定前往拉萨时,路过江嘎群宗寺,这里的头人专程将他护送到拉萨西郊“甘参洛登”地方。因此渊缘,每逢藏历六月二十五日八世达赖喇嘛的生日,江嘎尔藏戏班子都要到“甘参洛登”演出藏戏。

  江嘎尔藏戏规定演出的剧目是《诺桑王子》《朗萨雯蚌》《文成公主》,三个戏轮换。有时也演《热琼娃》。演得最有影响的是《诺桑王子》。它同迥巴藏戏一样,所演的戏严格按照脚本,说的“雄”,就是剧情讲解人的“连珠韵白”,以及唱腔中间穿插的舞蹈节奏都比较悠沉缓慢,表演也较为简单,没有杂技和特技。

  

  香巴藏戏

  香巴藏戏也称常·扎西直巴。五世达赖喇嘛时一个贵族叫扎西直巴,后来当过噶伦。他命家乡南木林“多吉·常”的人学习江嘎尔藏戏。为此,组织了一个藏戏团。因为是在南木林山沟中的香河边,故被称为香巴藏戏。而后来,噶厦的“孜恰列空”登记为“常·扎西直巴”。八世班禅、九世班禅对香巴较为重视,因而逐渐壮大,自成一派。以后香巴影响大起来,规定以《文成公主》和《智美更登》轮换去拉萨演出。香巴藏戏整个风格特点较接近于江嘎尔。   

  蓝面具藏戏觉木隆派

  觉木隆藏戏

  觉木隆藏戏在所有藏戏剧团和流派中,艺术方面发展最为完备丰富,影响最大,流传也最广。觉木隆藏戏团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公办的惟一带有专业性的剧团,归西藏地方政府“孜恰列空”和贡德林寺共同管理,但无薪俸,除参加雪顿节会演可得赏银和食物外,其他时间靠到西藏各地卖艺乞讨度日。他们惟一的权力是,可任意挑选演员。

  觉木隆藏戏传布流行的地区也十分广大,像江嘎尔剧团演《朗萨雯蚌》和《文成公主》时,许多唱腔都是直接学用觉木隆的,其他一些独具风格的剧团也有这样的情况。拉萨、山南地区多如星星般的藏戏团体,多数是属于觉木隆派的。就是边远的亚东县的四五个藏戏队,也都属觉木隆派。

  蓝面具戏著名的四大职业性演出团体,在历史上经常应邀去几个相邻的国家和地区演出。如江嘎尔连续三年,都是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应邀去锡金向国王献演三、五天藏戏,民国三十六年(十六绕迥火猪年,公元年)江嘎尔还到印度噶伦堡进行了演出。据八十高龄的阿佳哈巴回忆,觉木隆巴在本世纪上半叶,就去印度演出过三、四次。30年代未扎西顿珠担任戏师以后,他带觉木隆巴去印度演出的次数更多。

  加热村觉木隆藏戏队

  在藏戏发生、起源、成熟和各个阶段,蓝面具藏戏对其有着深深的影响,它与藏戏的发展息息相关,对藏戏的推广、普及、提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藏戏是藏族人民创造的一种综合艺术,它集藏族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之精华,是开放在青藏高原上的一朵文艺奇葩,是中国剧坛上独具风采的一个古老神奇剧种。当然,藏戏在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携手积极、热情地去学习、继承、发展、创新,融入新血液,让藏戏艺术之花在祖国戏剧艺术中更加绚丽多彩。

赞赏

长按







































复方利多卡因软膏价格
长沙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fz/11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