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一元复始,端月十五。三官同典,乾坤祈福。太一祭司,佳节汉始,与民同乐,文帝微服;朝野兴隆,唐宗宋祖。年年正月,岁岁十五;天人相约,良宵何如?又值佳节,歌以咏赋……”

时光飞逝,热热闹闹的春节转眼已经走到了尾声,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悄然而至。都说“每逢佳节胖三斤”,大年的“三斤”还没有消化下去,元宵节的三斤又要来袭了。

你准备好迎接这个压轴出场的“重磅级”佳节了么?

元宵佳节

元宵节是每位朋友都很熟悉的节日了,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的收官时,就是元宵佳节。元宵节又名“元夜”、“元夕”、“上元”、“正月半”,从唐代时始有“元宵节”之名,宋之后更是频频可见。

“元宵”之名从何而来?有人说,不就是因为吃“元宵”,所以才叫元宵节嘛。不然,由于正月又称“元月”,而古人称夜为“宵”(这个节日的活动多在夜晚),“元宵节”之名也是有次而来。

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又一个历史悠久的大节日,因此关于它起源的传说,也是层出不穷。我们先来看一看关于元宵起源的几种主要说法——

·纪念“平吕”

我国民间,有一个流传度很广的传说,是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候为纪念“平吕”而设的。“平吕”可不是一个人,而是指的平息“诸吕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由于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因此朝政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惠帝短命,到了惠帝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更是把刘氏天下直接变成了吕氏天下,刘氏宗室、朝中老臣皆深感愤慨,但敢怒不敢言。

后来吕后病死,吕氏宗族惶惶不安,因害怕受到刘氏的排挤。干脆共谋叛乱,欲彻底篡夺刘氏江山。此事很快被刘氏宗室齐王刘襄知晓,为保刘氏江山,刘襄决定起兵讨伐诸吕。经过和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的一番谋划,设计解除了上将军吕禄的兵权,随即吕氏集团被剿灭,“诸吕之乱”彻底平定,统治大权重新回到刘氏手中。

平乱之后,新即位的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这一日定为节庆之日,每到这一日的晚上就张灯结彩,与民同乐。因这一日正好是正月十五,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因此便有了普天同庆的“元宵佳节”。

吕后弄权

·火把节“衍生”

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是起源于火把节的。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而元宵节当晚,万家灯火,就如同火把的“升级版”一样。因此也有许多人认为,元宵节其实就是火把节的“衍生”。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其实早已与火把节大相径庭,但是元宵节源于火把节这一说法还在流传。

现在少数民族的火把节

·“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也有认为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联句云“三五中秋夕,清游似上元”,就是指的这个节日。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道教的“三官大帝”

·明教敬佛

还有一种认可度比较高的说法,说的是元宵节源于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其实,这元宵节的诞生,还真跟灯脱不了关系。元宵节习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的确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这也是元宵节也被叫作“灯节”的原因。

任何节日都有属于自己的节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当然也是如此。当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当然,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这些个节俗算是元宵节的必备项目,几乎全国每个地方都在过的。此外,各地又多多少少有着自己的地域小特点。

佳节已至,快来看看这一天大家都在做什么吧!

·吃元宵

元宵节的头号经典项目,那当然就是吃元宵了。不吃元宵都对不起“元宵节”这个名字是不是?

元宵这个东西,其实我们在春节篇也有过介绍,“北方水饺南方汤圆”嘛。“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代的时候“元宵”价格还比较贵,还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寻常,有一首诗就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可是突出了元宵在当时的金贵。

关于元宵的普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传汉武帝时宫里边有一位宫女,名字就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当时的名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因此得以见到家人,此后,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就流传了开来。

吃元宵

·闹花灯

除了吃元宵以外,闹花灯也是元宵佳节的一大习俗。此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这一习俗基本上是全国各地的重要项目,当然,在有一些地方就格外盛行,就比如在山西一带,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正月十五闹花灯,也有着相关的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人们便组织起来打,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便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件事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当时,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烟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听后,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心,为纪念这个事件,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烟火,放爆竹,来纪念这个日子。

闹花灯

·猜灯谜

与闹花灯配套的一项活动,当然就是“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灯谜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谜语发展而来,如今每逢元宵节,各地都会展出各种灯谜让人们去猜,因为谜语既能开发智慧,又能为节日增添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此节俗诞生以来就深受各地人们欢迎。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势利的财主,一个青年因衣服穿得破烂,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青年回去后越想越气,于正月十五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财主家门前。花灯上还题着一首诗:“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财主认为青年在骂他,十分气愤。青年却笑着对他说,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财主只好干瞪眼,灰溜溜走了。第二年元宵节,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此后猜灯谜就成了元宵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猜灯谜

·舞狮子

元宵节的活动多种多样,除了上述几种之外,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就是舞狮子。狮子在中国文化里为瑞兽,舞狮子也寓意着新的一年里人们的生活能够像狮子一样生龙活虎、热热闹闹的。在我国古代,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舞狮子”这一习俗始于魏晋,盛于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舞狮子

·耍龙灯

与舞狮子形式最为相似的一种,就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中国人对龙的喜爱,那是不用多说了。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耍龙灯这项民俗活动在中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西汉张衡的《西京赋》中,作者就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耍龙灯

·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民间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所谓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这项活动在中国很多地区都很流行。

现在的划旱船

·迎紫姑

迎紫姑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也有一些传说中紫姑是为人害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祭祀她,仿佛对待自家姐妹一样,迎紫姑这项活动可谓是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逐鼠

逐鼠也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不过这个民俗活动主要是针对过去的养蚕人家而言的,大约始于魏晋时期。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没有好下场之类云云……久而久之,逐鼠就这项活动就成了农作人家在元宵节的一个风俗。

·走百病

这项习俗现在也已鲜为人知了。所谓“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多于北方流行。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根据地域的不同,走百病的时间又有差异。有些在十五,还有些地方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这两年,由于疫情原因,出门聚众是宜少不宜多。许多地方的元宵节也不再像古代办得那样热闹。但吃元宵、赏灯、舞龙舞狮、走百病等这些节俗,始终寄托着国人对于生活的祝福与寄意。

元宵节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关于元宵节的节俗,我们也已经聊了不少,但是这里,还要给大家来个小科普——元宵节在古代,可不单单是吃货们吃甜食的日子,更是我们中国古代真实的情人节!

提到情人节,很多人可能会不由自主就想到西方国家流行的2月14日,当然随着如今对本土节日的大力提倡,农历的七月初七便被认定是“中国的情人节”,大约是借了牛郎织女的唯美爱情故事吧。但事实上,古代的七月初七并不是什么情人节,而是专属于姑娘家的“乞巧节”、“女儿节”。这一天,女孩子们除了拜七姐,向天乞求巧艺之外,还可以坐看牛郎织女星,祈祷姻缘。但是,出门约会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女孩自己的狂欢。

至于所谓“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其实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日。当然,古人更喜欢叫它另一个唯美的名字——上元佳节。

在旧时候的封建社会,未婚的姑娘家很多时候都是不被允许出门的,但是正月十五不同。这一天晚上,她们可以大胆地结伴出门,看灯游玩,见一见灯红酒绿,听一听笙歌社舞。所以,少男少女都会趁此佳节去灯市寻觅意中人,或在灯光掩映下幽会诉衷肠。元宵,于漫天花火之间遇上意中人,是不是别有一番浪漫呢?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还是少女的太平公主跑出宫,来到民间的“上元灯会”玩耍,在人潮汹涌间与薛绍“金风玉露一相逢”,从此便是男欢女爱、感情纠葛。

不论故事里他们的结局如何,至少最初的这个相遇,是美的,浪漫的。

相逢上元节的太平公主和薛绍

最懂这份浪漫的莫过于南宋词人辛弃疾,我们印象中当之无愧的“豪放派”,却在此佳节写下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柔婉动人的诗句。这样的爱情,怎么不令人心驰神往呢?

作为这么一个极富浪漫气息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从古至今,吟咏元宵佳节的诗词那是数不胜数,其中自是不乏佳作。透过这些动人的诗词,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看见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亦能看到文人墨客那些或狂喜、或别有情思的心境,读来令人感到趣味无穷。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隋杨广《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唐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

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宋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宋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宋姜夔《元宵争看采莲船》

今年元夕。探尽江梅,都无消息。

草市梢头,柳庄深处,雪花如席。

一尊邻里相过,也随分、移时换节。

玉辇端门,红旗夜市、凭君休说。

——宋张孝祥《柳梢青·今年元夕》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

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

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明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元好问《京都元夕》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明唐寅《元宵》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明李梦阳《汴京元夕》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清董舜民《元夜踏灯》

看着这些诗词里描述的热闹繁盛场景,是不是有一种我们现代人过了个“假元宵节”的感觉呢?眼馋归眼馋,时值元宵佳节,不论热闹安宁,总要吃上一碗圆圆的元宵,才不枉给这春节一个圆圆满满的结尾。

末,附王羲之《节日帖》与杨维桢《元夕与妇饮诗》。辛丑年的春节已经走向尾声,接下来的日子,继续奋斗,未来可期!

王羲之《节日帖》局部

杨维桢《元夕与妇饮诗》局部

声明:本文转自本心书法APP,文章为原创作品,版权归本心书法官方所有,严禁其他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一经发现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汉隶传奇,壮哉摩崖:《汉三颂》(下)互为姊妹篇的《西狭颂》与《郙阁颂》”

本心书法APP将同步发表

欢迎前来赏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fz/1847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