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摘要:从自然、经济、社会维度对西藏和四省涉藏县域的相对贫困进行测算,并结合GIS分析功能以及地理探测器对其空间差异进行了深层次分析。结果表明:相对贫困度差异较大,相对贫困程度较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和集聚特征,相对贫困度相近的县域在空间中存在集聚现象。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是西藏和四省涉藏县域相对贫困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普通中学在校生、第一产业增加值、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是西藏和四省涉藏县域相对贫困分异的主导因子,并且其中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要明显大于单因子的作用,交互作用类型以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为主。基于上述结论,得出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启示,以进一步促进深度贫困地区协调发展。

关键词:深度贫困地区;相对贫困;空间差异

李波苏晨晨

作者

问题与文献

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效,全国贫困人口由年的万人减少到年的万人,但是绝对贫困的解决并不代表贫困问题的彻底根除,绝对贫困基于最低的生理需求,在绝对贫困人口大大减少的同时,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贫困治理的走向是减缓相对贫困,从注重脱贫速度向重视质量和满足人民需求、提高获得感的方向转变,贫困治理的目标群体也将转变为相对贫困群体[1]。相对贫困是指在当前特定的经济、社会等条件下,个人或家庭所获得的收入无法满足除基本生存性需求外的其他生活需求的状态。相对贫困具有典型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特征,也暗含城乡的差异[2]。年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乡村振兴进入了启动时期,我国农村将会进入一个以相对贫困为特点的新阶段。深度贫困地区等脱贫难度较大的特殊地区依然是我国缓解相对贫困所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fz/1849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