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皮肤病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26/8890894.html 生命,为青稞而绽放 ——追记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国家青稞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尼玛扎西 图为尼玛扎西在试验田内察看青稞长势(资料图片)。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提供 最懂青稞的那个人,走了。 泱泱麦田里,他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打破青稞高产的纪录; 小小实验室里,他带领团队破解青稞“基因密码”,让曾经在农业领域落后的中国西藏进入国际视野; 他是双脚沾满泥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老西藏”; 他是双眼仰望星空、把生命播撒在农田里的科学家; 他是胸怀满腔报国热忱、心系群众仓廪衣食的“青稞王子”; 他是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国家青稞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尼玛扎西。 这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西藏第一位藏族农学博士,在年9月5日,雪域高原遍地金黄、青稞飘香的季节,突发车祸、溘然辞世,永远离开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他恋恋不舍的青稞。 秉承初心、矢志报国的“逐梦人” 年,尼玛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中五个孩子,他排行老三。 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所有的孩子都要帮着做农活,个小机灵的尼玛扎西被委以放羊的“重任”,但他却把放羊当成“兼职”,总以放羊为借口,跑到邻村跟着汉族科技人员学汉语;宁肯赶着羊群翻越大山,也要蹲在学校教室外听老师讲课。 一次,因为听课太认真,尼玛扎西不小心弄丢了一只羊。忐忑回到家,母亲却并没有责备他,而是说:“既然这么爱学习,就去上学吧!” 就这样,9岁的尼玛扎西,第一次以学生身份踏进校门。 学校离家很远,往返学校的路上,尼玛扎西总是一边赶路、一边背书;农忙时,大伙都喜欢唱着民歌在田间牧场劳作,尼玛扎西嘴里却总是喃喃背着课文。 很快,尼玛扎西成了班里的尖子生,连跳两级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扎囊县中学。读了两年初中,年,尼玛扎西再次跳级考上西藏民族学院预科班。年,17岁的他顺利叩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门,成了班里年纪最小的大学生。 专修农学,缘起于尼玛扎西幼年时的心愿。 尼玛扎西家所在的杂玉村,土地贫瘠。“青稞穗粒空瘪,有时只能喂牲口,亩产只有75公斤左右。”尼玛扎西生前接受采访时曾回忆说。 因为青稞产量低,家人只能靠制作陶罐到邻近的琼结县换粮食。“所以我总盼望着青稞能长得好、产量高,既能产粮、又能产饲草,好让父亲和哥哥不用再为口粮四处奔波。” “什么样的青稞才能籽粒饱满、年年丰收?怎么才能种好青稞?”懂事后,最初的疑问指引尼玛扎西走上了青稞科研之路。 十七八岁的藏家孩子初到祖国内地,很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尼玛扎西也爱玩,尤其喜欢打篮球,但他给自己定了规矩,每周打几次,每次打几场,其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 每天的晚自习,最早到和最后走的是他; 校园的林荫道上,边啃馒头边看书的是他; 节假日泡在教室里学习的,仍是他。 甚至在校期间因病住院,他依旧保持严格的作息时间,在病床上克服病痛,坚持学习。 所有的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尼玛扎西很快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年,被选送到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进修一年; 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前往加拿大萨省大学进修深造一年的机会; 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仅用4年时间就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西藏首位藏族农学博士。 身为农奴后代,尼玛扎西深知,是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和对西藏学生的帮扶政策,为他的青稞梦想铺平了道路,对此他始终心怀感恩。 在加拿大萨省大学进修期间,有人建议他申请移民,并出主意说你是藏族,找个借口提出申请肯定能批准,尼玛扎西却说:“祖国培养我们不容易,我必须回到生我养我的土地!” 随着学习的深入,尼玛扎西向导师提交了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申请书,也给单位和家里写了信,征求组织和妻子的意见。 对于尼玛扎西的申请,导师欣然同意。但同时,他收到家里的信,信中转达了单位领导的意见:“学成回国,西藏正急需人才,以后还有读研的机会。” “家乡人民需要我,祖国需要我,我应该回国!”尼玛扎西毅然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结束进修后立即回国。 年,总部设在尼泊尔的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为尼玛扎西提供高薪科研岗位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机会。 两年后的一天,已取得不小成就的尼玛扎西,突然接到时任农科院党委书记洛桑旦达的电话。 “尼玛,现在西藏缺乏高端农业科技人才,我特别希望你回来,你能不能考虑一下……” 洛桑旦达知道,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相差10倍的收入。 但尼玛扎西更知道,此时的自治区农科院正处于技术力量青黄不接的时代:老一辈专家陆续调离或退休,骨干力量还没成长起来,科技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书记,我马上回去!”电话那头,尼玛扎西没有一丝犹豫,“党培养我这么多年,我当然该回去为祖国、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的科研条件比不上国外,而且工资只有你现在的十分之一……” “我不图什么物质条件,只想为国家做点事,等我把手头的科研项目处理完,马上回国。”尼玛扎西的回答非常干脆。 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的同事们再三挽留他,“别走了,留在这里我们会有更多成果。” 可尼玛扎西归心似箭。年冬天,在周围人的诧异和不解中,尼玛扎西回到了自治区农科院。 在一次又一次人生选择面前,尼玛扎西始终把事业、把奉献、把祖国作为“唯一标准”,他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西藏农牧业的发展建设之中。 理想因报国而澎湃,尼玛扎西心中有个“大我”。 这些年,时常有人会问他:“你后不后悔?”尼玛扎西总是摇摇头,“我的根在祖国,是党的政策让我从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的放羊娃,一步步成长为西藏农业界的第一位藏族农学博士,我回来不是理所当然的么?!” 敢为人先、破解青稞“基因密码”的科学家 青稞在西藏已有多年的种植历史,是西藏各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口粮”,对老百姓的生活生计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岁时节庆、婚丧嫁娶、新居落成……所有日常活动都少不了它。 但由于土地贫瘠、品种退化,选育新的青稞良种,解决西藏粮食安全问题,一直都是格外紧迫的课题。 育种是极为枯燥乏味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忍耐和等待。尼玛扎西与田野为伴,与青稞为友,有时候在地里一转就是半天。 主攻青稞茎秆弹性与抗倒伏品种选育的那几年,尼玛扎西昼夜守着试验田,从耕种、出苗、分蘖、拔节到成熟,对成千上万的育种资源和后代材料进行详细观察鉴定,记录哪个品系(株系),在什么生育期长势优异值得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