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雪顿节 年的雪顿节,9月1日至9月7日在拉萨举行,以“美丽家园·幸福拉萨”为主题,本届雪顿节采用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政府主导的活动有雪顿节开幕式、雪顿节展佛活动、优秀藏戏展演、雪顿节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暨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第十届纳木措徒步大会、第六届拉萨书画摄影作品展、雪顿节藏棋普及表演赛、雪顿节闭幕式等;市场化运作活动有“线上雪顿”宣传推介活动、中国拉萨雪顿节·嘉年华活动(包括西藏自治区房产展、拉萨汽车展、藏族服饰时装秀、雪顿节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暨雪顿创意集市、欢乐雪顿——酸奶·美食·音乐周等)。 中国拉萨雪顿节·嘉年华活动主要内容由“一节一市两展”和主题日表演活动构成。“一节一市两展”活动有:首届台湾观光夜市美食文化节、首届“拉萨巧手”柳梧创意集市、自治区房地产名盘展销会、拉萨汽车展。主题日活动则从9月2日开始至节日结束,每天都安排有不同主题。9月2日是台湾美食主题日,主要活动为电音三太子民俗表演。9月3日藏装风情主题日,将主要举办非遗藏装T台秀。9月4日汽车音乐主题日,活动为弦乐四重奏、汽车电影院。9月5日牦牛酸奶主题日,主要活动有趣味比拼吃酸奶等。9月6日是酒吧歌手主题日,将主要举办拉萨特色酒吧歌手汇演。9月7日欢乐林卡主题日,将主要举办阿妈啦厨房擂台赛。 雪顿节(藏文:????????,)是藏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目前西藏自治区的法定节日,藏历每年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举行。“雪”“顿”是藏语“酸奶”、“宴”的意思,雪顿节意即吃酸奶的节日。因为雪顿节期间有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和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所以也称之为晒佛节、藏戏节。拉萨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是国务院首批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雪顿节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开始,为期一周左右。 雪顿节(藏文:????????,)是藏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目前西藏自治区的法定节日,藏历每年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举行。“雪”“顿”是藏语“酸奶”、“宴”的意思,雪顿节意即吃酸奶的节日。因为雪顿节期间有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和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所以也称之为晒佛节、藏戏节。拉萨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是国务院首批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雪顿节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开始,为期一周左右。 雪顿节的特殊意义 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雪顿、布达拉雪顿和罗布林卡雪顿并存的局面,其中以罗布林卡为中心。雪顿节是藏族的重要节日,是藏族文化传承绵延的具体表现形式,过好这一节日对发挥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积极意义。随着历史的演变,如今雪顿节已经成为集传统展佛、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盛会。 雪顿节的演变 在17世纪以前,雪顿节是纯粹的宗教节日。在青藏高原每年夏季的六七月,天气取暖,百虫惊蛰而出土活动。为了避免伤害生灵而违背了佛祖释迦牟尼不杀生的戒律,藏传佛教格鲁派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三十日之间,不准僧人出寺活动,要在寺院中静行长净、夏安居。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公历六月底方可开禁。僧人直到解制后才能出寺,而每当到这个时候,当地的平民百姓都要取出酸奶向寺院里的僧人供奉。同时在拉萨哲蚌寺举行欢庆节,演出藏戏,哲蚌寺也就成为了雪顿节的活动中心,节日逐渐有了“哲蚌雪顿”之名。 到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清朝皇帝册封了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和五世班禅罗桑意希,赐给金册、金印,从此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进一步巩固。到了第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时候,在“哲蚌雪顿”时候,还调集西藏各地区的藏戏团前来演出。五世达赖移居布达拉宫后,除规定每年藏历举行“哲蚌雪顿”的头一天在哲蚌寺首演外,又规定第二天到布达拉宫演出,然后在拉萨和西藏各地巡回演出。18世纪后期,罗布林卡建成后,成为达赖的夏宫。公元年依照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决定,每年“哲蚌雪顿”都要在罗布林卡首演,同时允许平民百姓进入观看演出。相沿下来,就形成了群众性的娱乐活动,雪顿节也由此得名。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年藏历六月二十九,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戏的“孜洽列空”报到,并进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赶到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当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为哲蚌雪顿节,演出一天藏戏。七月一日,由拉萨、日喀贝、穷吉、雅隆、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五个剧团,六个“扎西雪巴”戏班子,一个牦牛舞班子和一个“卓巴”舞即打鼓舞在罗布林卡联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等四个地方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雪顿节五天中,噶厦政府放假,全体官员要集中到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每天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子。 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后,雪顿节的内容更加丰富。节日期间,拉萨市附近的藏族人民三五成群,老少相携,背着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涌入罗布林卡内。节日时,除本地西藏藏戏剧团外,还有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戏剧团来到圣城拉萨切磋戏艺。人们除了观看藏戏外,还在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果酒,菜肴等节日食品。有的边谈边饮,有的边舞边唱,许多文艺团体也来表演民族歌舞,以此助兴。商业部门把各种物资和节日食品运到罗布林卡内,摆摊设棚,供应游人。下午各家开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在劝酒时,唱起不同曲调的酒歌,各帐篷内,相互敬酒,十分热闹。自治区各机关,单位将大型的文艺活动,学术讨论会,经验交流会安排在雪顿节期间,使雪顿节更显得意义重大。 主要仪式 藏历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一日 举行“谐泼”,相当于今天的领导接见和开幕仪式,就是各团体朝拜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哲蚌寺,并向达赖喇嘛致意。六月二十九日清晨,由扎西雪巴第一、迥巴第二,下边按江嘎尔、香巴、觉木隆、塔荣、伦珠岗、朗则娃、宾顿巴、若捏嘎、希荣仲孜、贡布卓巴排列顺序,一个个团体相继到布达拉宫左右相对的两个大门口演出“谐泼”,即表演各团体的传统开场仪式。据说开始时第一是宾顿巴,因为它是唐东杰布创建的第一个戏班,也因为它是倡导举行雪顿节的五世达赖家乡琼结的戏班子。还据说居第二的本来是觉木隆,后因它戏演得好,最受人欢迎,所以放到蓝面具班子的最后去压阵。然后十二个团体一起到布达拉宫白宫顶德阳厦大平台上去集体上演,但各演各的“谐泼”。孜恰官员或派人在此查点各团体到场人员,实际上也就是各戏班子向孜恰勒空报到。报到完毕,又到罗布林卡东大门口,也由一个个团体相继表演“谐泼”。这一规定,据说是年春十四世达赖亲政后新作出的。之后,戏班子悉数进人罗布林卡,在露天戏台上给端坐于观戏楼上的达赖喇嘛表演“谐泼”,实际上是觐见达赖喇嘛。为此,达赖的侍从官要给各团体的唐东杰布塑像或唐卡像献上阿细或朗翠哈达。当晚,这些团体多数返回哲蚌寺。 藏历六月三十日 举行传统的“哲蚌雪顿”。这一天正是哲蚌寺举行浴佛节的日子。 其时,要把几十丈高大的锦缎绣绘佛像大唐卡,由几百个青壮年喇嘛一字长蛇阵地抬着,宗教乐队为之伴奏着,抬到寺院西北边的陡斜的后山崖上自上而下地铺挂开,供数以千万的僧俗群众瞻仰礼拜。同时,这一天也是哲蚌寺维持政教活动正常秩序的铁棒喇嘛“格贵”每年换任的日子。十二个团体按早先在哲蚌寺举办雪顿节的传统作法,一个个相继在大唐卡像前和扎西康莎两地演一下“谐泼”,然后到噶丹颇章院子里,举行“哲蚌雪顿”正戏剧目一天的演出。后来变成到哲蚌寺内管理自己这个团体的康村(僧院),如党木隆到桑洛康村,迦巴因很晚参加雪顿节,就到哲蚌寺前的乃琼护法神庙,给喇嘛们演出一段规定献演的剧目正戏。如六个白面具的团体一般都演《诺桑王子》片断,尼木的塔荣、伦珠岗,因在50年代中期改演蓝面具派,所以他们就演《朗莎雯蚌》片断,或《文成公主》片断。觉木隆演《卓娃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三个轮流在雪顿节上演的剧目片断。江嘎尔演《诺桑王子》片断,迎巴演《顿月顿珠》片断,香巴演《文成公主》和《智美更登》两个轮换上演的剧目片断。这天中午,寺院要招待演员们吃酸奶白糖米饭。当天晚上,各团体也都住在哲蚌寺有关康村里。康村里喇嘛也要招待自己的藏戏团体。 藏历七月一日 与六月二十九日一样,各团体相继到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规定的地方朝拜跑演一遍“谐泼”仪式。后来也有改变成由12个团体在罗布林卡露天戏台上进行联合演出,实际上就是正式的开幕仪式。 藏历七月二日 孜恰勒空在罗布林卡主要为四大蓝面具藏剧团体于露天戏台上给达赖喇嘛献演作好全部准备,噶厦僧俗官员和贵族活佛等围绕露无戏台或在罗布林卡内选地搭起帐篷和围幔,摆放地毯、卡垫、食物饮料和娱乐用具等,准备看戏、玩乐和朝拜达赖喇嘛。这天开始由四大蓝面具派戏班轮流作正式献演。 藏历七月三日至六日 规定由迥巴、江嘎尔、香巴、觉木隆这后期新派蓝面具四大团体,轮流在罗布林卡露天戏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被规定的传统剧目整本戏,迎巴演《顿月顿珠》,江嘎尔演《诺桑王子》,香巴演《文成公主》或《智美更登》,觉木隆演《卓娃桑姆》或《苏吉尼玛》或《白玛文巴》。这几天,实际上是雪顿节藏戏演出的最中心活动。原先的露天戏台是个面积不大、也比较低的土台,后在50年代十四世达赖时将其扩建成此样子,面积很大,整个戏台也加高了一些,上面铺了石板。露无戏台直接靠着达赖喇嘛观戏楼阁下的大门,观戏楼阁是个两层的装饰精致的藏式金顶的建筑,达赖喇嘛和他的经师就坐在两层楼阁上的大窗台口观看演出,西藏地方政府的全体官员和其他贵族活佛等,都一字排开,坐在露天戏台的南、北两个边沿。露无戏台的东边是广大僧俗群众席地而坐看戏的地方。演出结束后,达赖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当场要给这几个团体比较丰厚的赏赐。因为党木隆藏戏在艺术上发展得最完备成熟,演得也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获得达赖喇嘛和各阶层观众格外的赏识,所以有时就让这个团体连演两整天,加演一个传统整本戏。 藏历七月七日 扎西雪巴是这一早期白面具派藏戏影响最大的团体,接着在罗布林卡露戏台上举行一天的演出活动仪式。演一段《诺桑王子》正戏片断,主要表演白面具派的开场仪式“甲鲁温巴”和“扎西”结束仪式,表示“扎西丹增”,即对雪顿节主要的中心活动圆满结束,进行欢庆祝福,祈赐吉祥。 藏历七月八日至十五日 各团体纷纷去拉萨城区各处演出,叫“拉萨雪顿”。按规定,这之前在罗布林卡内的藏戏演出,女演员是不准出场的,女角也由男演员戴面具或化妆来扮演。而这一段演出,一般都是拉萨城区的各机关、寺庙、官员和贵族家请自己喜欢的团体去进行的,各团体的女演员也可以同男演员一起出场表演。在这些地方,藏戏队不仅演规定的剧目,而且还能演其他剧目。 藏历七月十六日以后 觉木隆藏戏队可去拉萨城区以外的地方演出,外地个别团体也有被邀去城外郊区演出的,但一般都开始纷纷回到本地区去。如江嘎尔、迥巴、香巴三个团体首先回日喀则,参加扎什伦布寺的“色莫钦波”宗教艺术节,给班禅大师和堪厅僧俗官员及群众献演各自的藏戏。然后再回到各自的家乡,给头人和寺庙及群众进行汇报演出。再如扎西雪巴在罗布林卡演出结束后,还要到拉萨西郊冬嘎和贡德林寺各演出一天,然后回山南赶在开始收割前,给凯墨溪卡头人和扎西曲德寺高僧,以及家乡的僧俗群众演几天戏。 藏历八月一日开始 色拉寺要过“色拉恰秀”节,觉木隆要去演几天藏戏,叫“色拉雪顿”。 雪顿节的活动 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节日活动的中心在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这里从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领达赖喇嘛的夏日园林。节日来临,罗布林卡以及周围的树林里,一夜之间便会涌现一座色彩鲜艳的帐篷城市,还形成几条热闹繁华的节日市街,几乎整个拉萨城都搬进了这片绿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声舞蹈中过着野外生活,深沉热烈的歌声伴着高原特有的乐器在树影里传播,这是拉萨人最有活力的日子 晒佛仪式 作为节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瞩目的仪式。早上8点钟,哲蚌寺背后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缕曙光的辉映下,伴着凝重、庄严的法号声,一幅平方米的、用五彩丝绸织就的巨大释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颜……数万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游客无不双手合十,顶礼膜拜。 哲蚌寺,是公元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四弟子降央曲结所建,占地25万平方米,是西藏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分4平方米的措钦大殿、堆松拉康三世佛殿、四大扎仓(经学院)、甘丹颇章大殿等,因其白色外墙建筑依山而建,从远处看来像很大的米堆,而米堆在藏语称作哲蚌,这就是哲蚌寺名称的由来。 藏戏会演 雪顿节从17世纪末期开始演出藏戏。 藏戏演出为另一重头戏。十二个剧团云集拉萨,雪顿节,除了吃酸奶,还要演藏戏,因此雪顿节又被叫作藏戏节。从雪顿节的第二天开始,在罗布林卡、布达拉宫对面的龙王潭公园内,藏戏队伍每天不停歇地从上午11点直唱到暮色降临。据说,因为时间有限,这已经是提取剧目中的精华部分,否则一出戏会唱上几天,表演者自得其乐,观赏者更是乐此不疲。 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时期,参加演出的团体达十二个。他们是来自山南琼结的“宾顿巴”(七兄妹)、乃东县的“扎西雪巴”、尼木县的“塔中瓦”、堆龙德庆县的“朗泽瓦”等六个白面具剧团,历史非常古老,代表着古老的藏戏流派。昂仁县的“津巴”、仁布县的“江噶尔”。南木林县的“香巴”,加上最早形成于堆龙德庆县、后来以拉萨为基地的“觉木隆”剧团等,称为新派四大蓝面具剧团,因为“俄巴”(男性演员)戴蓝色面具。此外,还有曲水县协荣地方的野牦牛舞表演,工布地方的羊皮腰鼓表演。藏戏是雪顿节最精彩最受观众欢迎的表演。 届时,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提上酥油桶,带上酥油茶对来到罗布林卡在繁茂的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帷幕。在花香草肥的绿茵上,铺上新卡垫、地毯,摆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一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欲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当晚霞染红天际时,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林卡。 在西藏民主改革前,每年藏历六月二十九,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戏的“孜洽列空”报到,并进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赶到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当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为哲蚌雪顿节,演出一天藏戏。七月一日,由拉萨、日喀贝、穷吉、雅隆、堆龙德庆、尼木等地的五个剧团,六个“扎西雪巴”戏班子,一个牦牛舞班子和一个“卓巴”舞即打鼓舞在罗布林卡联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等四个地方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雪顿节五天中,噶厦政府放假,全体官员要集中到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每天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子。 卡垫铺在草地上,亲朋好友闲适地围坐在一起,摆上一路背来的青稞酒、酥油茶,还有自己做的各种藏式点心,很多藏民一边听着藏戏,一边摇着手中的转经筒,或是捻着佛珠。 藏戏的故事,有《诺萨法王》、《文成公主》等,其高亢动人的唱腔、抑扬顿挫的独白、神奇瑰丽的面具、古朴肃穆的服饰、优美动人的舞姿,历经余年的洗练,藏戏散发着一种浑然天成、底蕴丰厚的独特魅力。 过林卡 藏族人民是非常喜欢过林卡的,雪顿节的七天,人们或集体或一家人,拿上绳子或石灰在林卡的草坪上围上一圈,意为此地已占据。雪顿节那天,人们早早地来到林卡内,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在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各种酒和饮料、菜肴等节日食品。在挺拔的白杨树下,绿荫茵的草地上,美丽的河畔溪边,都可见到身着艳丽服装的藏族群众,或合家而出,或约请亲友,人们三五成群,在帐篷内狂歌畅饮,同时还玩耍藏棋、藏牌等游戏。跳舞、唱歌也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自娱自乐的情景更是到处可见,摆摊设棚,供应游人。下午,各家开始串幕作客,主人向客人敬三口一杯的"标准聂达"酒,在劝酒时,唱起不同曲调的酒歌,各帐篷内,相互敬酒,十分热闹。 酸奶酒宴 过去雪顿节里,拉萨所有的大贵族、大活佛、地方政府的僧俗官员,都要早早来到罗布林卡,陪达赖喇嘛看戏,出席地方政府举行的酸奶宴会。演出在石板铺成的露天舞台上进行,上面张挂硕大无朋的黄色凉篷,像一朵飘在空中的金云。达赖喇嘛坐在露天舞台西侧宫殿式的门楼上看戏,只有少数身份显赫人物才能坐在他的身边,其余僧俗官员按地位高低围坐在露天舞台两边。而舞台东面,坐满了密密麻麻的平民百姓,他们都是从市区和附近农村赶来的。雪顿节期间,达赖喇嘛的夏官,对他们开放五天,表示神王、百姓同乐,机会非常难得。大家身穿节日服装,戴着所能有的首饰,带着酸奶和各种吃喝,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踏进神圣的园林。看戏时不能拥挤、不能喧哗、不能站起来,稍有越轨,"瓜甲巴"(打手)长长的竹竿,就会雨点般地落在头上。 颁发奖励 演出结束,孜恰列空的官员代表达赖喇嘛给演员送东西,照例是成袋的青裸、糌粑,还有酥油、茶叶等。前来看戏的僧俗官员和部分商人、百姓,用哈达包裹钱币,当戏剧演到预定的时间,即吉祥欢庆的时刻,将哈达抛向舞台,钱币雨点般哗哗地落在演员卜头上身上。 剧团有专人上来收钱,然后按规定进行分配,参加演出的演员一人一份,孩子能演出的每人半份,不能演出的四分之一份,戏师两份,他们的助手甲鲁一份半。据说有一年,十三世达赖喇嘛颁布了金面具奖和金耳环奖,最佳男演员被授予一个饰有金子日月图案的面具。每个剧团的戏师,奖给一个金耳环("阿龙")或金耳坠("索吉")。参加雪顿节的十二个剧团,只有觉木隆有女演员,但女演员不能进罗布林卡演戏,她们只能在帐篷里做饭熬茶,或者出门讨饭、打短工挣点收入。 节日过后,来自农牧区的藏戏团体,匆匆赶口家乡,因为青裸已经黄熟,秋收季节来临。"江嘎尔"、"香巴"等团体,则要参加日喀则的"西莫钦波"的大型演出活动;离拉萨较近的团体还要停留一些日子,到城郊的林卡里为贵族、商人们演出。当时已是过林卡的旺季,几乎所有的有钱人都在园林过着游乐生活,演藏戏可以赚一些钱和粮食。 旅游攻略 1、雪顿节拍摄攻略 拍摄季节 拉萨的雪顿节在每年盛夏举行。说是盛夏,其实是西藏最舒适的摄影旅游季节。在此期间,除了雨水稍多之外,气候宜人,空气含氧量也比其他季节更多。 拍摄地点 以哲蚌寺和罗布林卡为主。哲蚌寺一般拍上午的晒大佛活动,罗布林卡拍摄下午及随后几日的藏戏表演。 2、更多拉萨雪顿节旅游注意事项 雪顿节前期拉萨市区降水主要出现在傍晚至夜间,对外出郊游影响不大;雪顿节后期部分地方易出现短时强对流天气,请注意防范雷电、冰雹等灾害;白天紫外线辐射强,请注意防晒。昼夜温差较大,出门请注意增添衣物。 3、高原反应:西藏平均海拔米以上,平原人去西藏旅游都要注意预防高原反应,凡事做足准备,总是没错的,对于高原反应的预防一般有两种方法,适合两种类型的进藏人群,一类是准备时间比较充裕的,可以在进藏之前半个月开始服用红景天类产品,另一类是短期内就要进藏的,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那就要选择速效的携氧片,到西藏或发生高原反应后再吃都来的及,两类产品可以自由组合,轻松应对高原反应。 …………………………………… 赞赏 长按武汉权威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专家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