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节日起源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灯节”,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据《史记:乐书》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元宵习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有团圆美满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3.迎紫姑

在古时,正月十五迎紫姑是民间重要的习俗。紫姑又作戚姑、子姑、厕姑、茅姑、坑姑等,是民间传说中的厕神。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原是一大户人家的婢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天帝悯之,命为厕神。百姓同情紫姑的遭遇,故在她的忌日(即正月十五)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4.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

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5.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游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6.放焰火

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7.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饶有兴趣又迎合节日气氛,回应的人众多,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8.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9.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踩高跷的人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非常具有观赏性。

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10.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元宵节

诗词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

灯火辉煌。月满冰轮,

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

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名著中的

元宵节

《红楼梦》:第一回从元宵节写起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是从元宵节写起,甄英莲在元宵节走失,为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在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带,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元春晋封贤德妃,回家省亲,便正值元宵佳节。

  “且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

  到了贾府第二年再过元宵节时,这个“昌明隆胜之邦,诗礼簪缨之家”便开始显露出衰败的景象。《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单从席间陈设来看此次元宵夜宴依然是富贵煊赫,荣宁二府赏灯吃酒,笙歌聒耳,锦绣盈眸,但是贾氏族人来者却寥寥无几,部分族中子弟不来参加家宴,暗示了贾府内部的不和睦,预示了贾府日益衰亡的命运。

  《西游记》中的元宵节: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

  不同于《红楼梦》,《西游记》中对元宵节的描述则较为单纯。在第九十一回“金平府元夜观灯,玄英洞唐僧供状”中,唐僧师徒四人离开玉华城,走了五六天的路,进入了天竺国外的一个叫金平府的郡城。吴承恩描述了唐僧师徒在金平府观灯的情景:

  “三五良宵节,上元春色和。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又见那六街三市灯亮,半空一鉴初升。那月如冯夷推上烂银盘,这灯似仙女织成铺地锦。灯映月,增一倍光辉;月照灯,添十分灿烂。观不尽铁锁星桥,看不了灯花火树。”

  《三国演义》中的元宵节:约定讨伐曹操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中,耿纪、韦晃、金袆等在正月十五庆赏元宵佳节之际欲讨曹操,不成皆亡。

  “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六街三市,竞放花灯。……城内四下火起,烧着五凤楼,帝避于深宫。曹氏心腹爪牙,死据宫门。城中但闻人叫:“杀尽曹贼,以扶汉室!”

  《水浒传》中的元宵节:打打杀杀闹元宵

  《水浒传》中对元宵之夜的描写大多是打打杀杀,在轰轰烈烈的义军行动中,也总自元宵节起引发出不幸的事件。第一次元宵节,宋江被捕;第二次元宵节,好汉们为救卢俊义和石秀,四处放火,大开杀戒;第三次元宵节,宋江的招安行动被李逵打乱;第四次元宵节,好汉们征辽立功却不许看灯,几个人偷着去看灯,却引出攻打方腊义军的故事。

  元宵节是冬春之交的一个大节日,乍暖还寒,热中有冷,冷中又热,蕴含深意。在古典小说中,元宵节往往被赋予特殊的“叙事”含义,而在近现代名家的笔下,元宵节充满了温馨和童真的趣味。

名家笔下

元宵节

老舍: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的名作。文字描述的北京灯节,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

  冰心:拥有三盏灯,神气得很

  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收录了一篇《漫谈过年》,记载着她对元宵节的独特记忆。

  “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

  汪曾祺: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

  文学大家汪曾祺在《故乡的元宵》一文中,描绘了他的故乡江苏元宵节独特的“看围屏”习俗,颇有趣味。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唐朝崔液在《上元夜》中写道,“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元宵节蕴含着的温暖和眷恋,透过一盏盏花灯撒向归家的游子;而那在锅里打着旋儿的元宵,甜蜜软糯,成为我们舌尖上难以忘却的团圆的味道。

(文/陈灿)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传统文化进校园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病的医院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hj/17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