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7/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逆流的湟鱼

湟鱼有个好听的学名:青海湖裸鲤。这个名字,一是点出了它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特产,二是标明了它在鱼类中的科属——鲤鱼,而令人饶有兴趣的还有这个“裸”字。之所以叫裸鲤,是因为它作为鲤鱼的一个类群,却和我们司空见惯的鲤鱼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特点。我们常见的鲤鱼,身上长满了鳞片,鳞片密集有序地包裹在每一条鲤鱼的身上,而湟鱼,却是“裸”的。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西宁府新志》中便有“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的记载。湟鱼浑身光滑,只有鳃盖与肩带衔接处和臀鳍两侧还有稀疏的特化鳞片,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在进化适应咸水生活过程中一种不完美的遗留。

湟鱼是青海湖唯一的大型经济鱼类,它们生活在咸水中,悠然自在,却又要到淡水河中产卵繁衍。每年进入产卵季节,环湖草原上那些流入青海湖的大小河流中,便出现了浩荡的鱼群,它们蜂拥而至,拥挤在河流中,为的就是把自己的鱼卵产在河流中,在淡水中孵化,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顺流进入青海湖。有关这一壮观景象,在民间有许多形象的描述,例如“半河清水半河鱼”、“骑马过河踩死鱼”等等。的确,如果在这个季节来到青海湖畔,河中密密麻麻逆流奋力游动的鱼群,能让人感受到在生命的延续中所蕴含的那种无私和牺牲精神。

湟鱼在咸涩的冷水中生活,以水中稀少的水生物为食,所以它成长缓慢,有关专家以成年湟鱼推算,它一年所增加的体重还不足一两。生活在青海湖环湖一带的青海土著民族世代与湟鱼“休戚与共”,熟悉湟鱼从纤小的幼鱼长成一条成鱼的全部过程,加上这种缓慢的成长速度,青海土著民族,对成长至每一个节段的湟鱼都有一个不同的命名。而这个命名也和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

湟鱼幼鱼从“燕麦芊芊”长到一定程度,慢慢有了成年湟鱼的大致雏形之后,便被青海人称作“名将”。名将与湟鱼之间到底有何种渊源联系,不得而知,也没看到任何这方面掌故、传闻等记载资料。而唯独与“名将”有关的是,在青海,广大信佛僧俗用以放生的便是这种叫“名将”的湟鱼幼鱼。

放生,是佛教基于因缘果报、众生平等理念所作的一种救护生命的行为,对信仰佛教的僧俗群众来说,也是一种修行行为。佛教传入藏地后,这种以救护生命为前提的仪轨在青藏高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与藏地生命成长的艰难息息相关。

在放生生命的选择上,藏传佛教则强调,生命不论大小,看重生命个体的理念,如此,幼小的生命得以救护的几率便比那些体格庞大的动物要高很多。这也是已经有了一定生存能力的湟鱼幼鱼“名将”成为广大僧俗群众在举行放生仪轨时广受青睐的生命个体的主要原因,因为,能以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救护更多的生命,也就等于积了更多的德,行了更多的善。

另外,鱼类大多是卵生,以湟鱼为例,如果湟鱼亲鱼受精,每一条亲鱼腹内的鱼卵足有十万余粒,以这样的数字推算,通过放生,救护一条亲鱼,得以救护的生命便呈几何级成倍大幅增长。这也是鱼类成为放生生命首选对象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藏族民间有“杀死亲鱼,遭劫十万”的说法,从禁止杀生的角度,反证和解释了藏地放生喜欢选择鱼类的原因。

地处青海湖畔的刚察县,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纯牧业县,当地利用濒临青海湖畔、当地藏族牧民有着深厚的放生文化资源的优势,推出了“青海湖观鱼放生节”,该县将这个活动特意安排在湟鱼进入淡水产卵的季节,时间长达两月之久。这个活动的前提,是刚察县与青海当地的高校和科研部门合作,成功培育出湟鱼幼苗,等这些湟鱼幼苗成长到“名将”阶段时,提供给活动期间用以放生。这一活动受到了当地农牧民及游客的广泛欢迎。有关人士评价,这一活动具有着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业等多重意义,功德无量。通过这一放生活动,刚察县每年投入青海湖的湟鱼幼苗约万尾。

在藏族民间,还有一个关乎青海湖,关乎湟鱼保护的宗教仪式,那就是每年一度的盛大的青海湖祭湖仪式。刚察县的祭湖仪式也是在“观鱼放生节”期间举行,仪式举行时,在当地佛教寺庙僧侣的引领下,当地农牧民和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每人都会手持“措黛儿”——一种用氆氇或者锦缎缝制而成的小口袋——出于环保的考虑,近年来刚察县将制作小口袋的材料改为豆腐皮等环保材料——普通的玻璃杯大小,装上大米、青稞、麦子等各色粮食——在祭湖的那一天,随着红衣喇嘛们抑扬顿挫的诵经声,把这宝瓶猛力扔进湖中,祈求湖神护佑众生,指引众生来世今生的幸福,也是对湖神的一种供奉。其实,这神圣的仪式里,蕴含着朴素的生态理念。与其说那装满了各色粮食的小口袋是供奉给湖神的,不如说借助这样一个仪式,给湖里的鱼、湖面上翻飞的各种水鸟提供了食物。

这也是藏传佛教所折射出来的具有普世意义的生态理念。

(节选自《马背上的青海》)

关于内容

《马背上的青海》收入十八篇散文,篇篇描写青藏大地的风物人情,引经据典,浓墨重笔,倾注了深厚的感情。跟随龙仁青的笔,我们深入藏地门隅、拉萨、琼结、工布、塔波……听那里的鸟叫,看那里的花开,闻那里的酒香,探寻那里的神山神水活佛转世及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领略高原的辽阔和壮美,结识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普通的人们。藏人好酒,写出来的好文章也似佳酿,读之使人微醺。

本书目录

掩映在情爱中的故乡

西藏:秋天的五种元素

从尾声开始的生命乐章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探微

热贡:被艺术选择的土地

高耸的信仰

——阿尼玛卿转山记

青海湖秘史

——青海湖环湖地区地名趣说

藏歌随想

马背上的青海

湟鱼:逆游的精灵

向青海湖供礼

生活即是信仰

遗落在藏区的蒙古族牧歌

有关撒拉尔的几个关键词

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

——玉树赛马会:藏族游牧文化的展演现场

青海湖:冰面的反光

花供

河曲:翠雀花的草原

风吹玉树

龙仁青藏地文典

龙仁青藏地文典分为小说卷、散文卷和译文卷三本,均为藏族题材,是龙仁青对青藏高原的人,风景与事物所做的一次深情回望。阿来、刘醒龙、李敬泽、吉狄马加、杨志军、单之蔷等名家联袂推荐。

《咖啡与酸奶》为小说卷,包含《大剧院》《鸟瞰孤独》《光荣的草原》《咖啡与酸奶》等篇,以深情细腻之笔描写草原的忧伤,骑手的单纯,志愿者的付出,穷困的村庄……像一阵清风,撩起读者的感动。

《马背上的青海》为散文卷,包含《马背上的青海》《掩映在情爱中的故乡》《西藏:秋天的五种元素》《从尾声开始的生命乐章》等篇,以质朴真诚之笔写尽青海湖的忧伤、深草甸子里鸟儿的欢畅,还有神秘的转世传承文化……

《一路阳光》为译文卷,收录了龙仁青翻译、在当代藏族母语文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的作品,有端智嘉的《“活佛”》《被霜摧残的花朵》、拉先加的《一路阳光》、扎巴的《寂寞旋风》、阿宁?扎西东主的《母亲?母鼠》、仁旦嘉措的《禅师阿克宦》等。

关于龙仁青

龙仁青,藏族,小说家、翻译家。年3月出生于青海湖畔。年开始文学创作及文学翻译。

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民族文学》《芳草》《章恰尔》等汉藏文报刊发表原创、翻译作品。作品多次入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刊类杂志及各类年度选本。创作出版有小说集《光荣的草原》《锅庄》等;翻译出版有《端智嘉经典小说选译》《仓央嘉措诗歌集》《居?格桑的诗》及《格萨尔》史诗部本《敦氏预言授记》《百热山羊宗》等。

作品曾获中国汉语文学“女评委”大奖、《青海湖》文学奖等、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终评。中国作协会员;青海省作协副主席;青海省《格萨尔》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青海省民族文学翻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花城有好书,好书在花城。

花城出版社致力于为您提供文化学识和心灵滋养,提供生活所需的正能量。每天与您共享好书、美文,带您静心阅读更多名家、名作、名译,伴您领略精品阅读的乐趣。









































白癜风能够治好的办法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ji/26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