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提要: 唐蕃古道考察纪行 ——沿着文成公主的道路 “唐蕃古道”指的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与吐蕃王国间人员往来的官道,它不仅加强了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密切交往,把青藏高原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我国和印度、尼泊尔等国联系的桥梁。自唐代以来,它就成为了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此次“唐蕃古道”考察是在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史高原学科资助下,由上海师范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负责的一次暑期考察,本次考察的学术指导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张安福教授,他曾多次带队考察龟兹、吐鲁番、和田、喀什、伊犁、敦煌、楼兰等丝绸之路沿线。 本次考察路线: 考察路线选定原则 此次考察路线大体参考文成公主自长安赴藏和亲的路线,也就是一千三百年来唐蕃古道上的必经之地。除此之外,其他相关唐时期的遗存、城址、关隘、寺庙等同样也在考察范围内。 本期主题: 唐蕃古道考察纪行 ——西藏拉萨篇 年8月17日星期五 主要考察地点:大昭寺、小昭寺、摩崖石刻、查拉普鲁石窟、药王山 今天一早,考察队六人赶往大昭寺参观,从宿地来到大昭寺,只用时五分钟。 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城区,始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系吐蕃时期的著名佛寺之一,后经历代多次修葺扩建。寺院建筑群大体沿中轴线分布,由门廊、庭院、神殿及分布在四周的僧舍、库房等四部分组成,其中神殿位置偏后,神殿前是绕以回廊的庭院,庭院外为门廊,神殿是大昭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吐蕃王朝时期,为一封闭式的院落,中间建有天井,神殿下面两层建筑年代最为古老。神殿后部正中为释迦牟尼佛殿,主供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其左右两侧为无量光佛殿和强巴佛殿,以及观音殿、释迦牟尼不动金刚身佛殿等四个殿堂,神殿的建筑结构采用梁架、斗拱和藻井等法式,保存有精美的早期木雕。五世达赖时期,对大昭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修葺,增建了四个角楼和佛殿,在顶部增建了部分金顶。此外,神殿底部两层及后世扩建的三层所有住房也全部改成了佛殿,一楼由原来的7座佛殿增加到18座佛殿,二楼也增加至十多座佛殿。 唐蕃会盟碑 大昭寺门前立有《唐蕃会盟碑》,系唐穆宗长庆元年()唐王朝与吐蕃政权之间以舅甥情谊会盟立誓、信守和好、和社稷为一家而树立的碑铭,故亦称为“长庆舅甥会盟碑”,碑体通高5.6米,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帽主体类似庑殿顶式样,顶脊置一座宝珠,宝珠下部内收,上刻有一周仰覆莲座,碑帽底部和四侧浮雕一周二方连续的什云图案,云朵排列疏密匀称、古朴大方。碑身高3.8米,截面呈长方形,上刻汉、藏两体对照文字,文意相同,是同一盟约的两种文本,碑文中刻有唐和吐蕃参加会盟官员的名单及次位,均为汉、藏两体,碑文中称“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表达了吐蕃和唐朝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共同的美好愿望。碑座为龟跗,雕刻古朴,其造型风格明显受唐文化影响。 继而我们又参观了小昭寺。 小昭寺 小昭寺位于拉萨市八廊街北,创建于吐蕃松赞干布时期,系吐蕃时期的著名寺院之一,寺院坐西朝东,由庭院、佛殿及门楼、转经回廊等附属建筑组成。佛殿内供奉有不动金刚佛像,后部及两侧绕以密封式的回廊,呈早期佛教布局特点。佛殿第二层前部主要为僧舍类建筑,中部为底层大经堂的天井,天井后为供佛大殿,內供药师佛像及《甘珠尔》经书等。佛殿第三层前部为达赖的专用住房,后部为金顶殿,金顶为汉式风格,歇山顶式,殿内门窗壁画、柱子等则为藏式风格。门楼为小昭寺内最晚的建筑,底层为明廊,柱子上部雕有各种纹饰,明廊后部的墙壁上绘有四大金刚和六道轮回图、极乐世界图等壁画。门楼的第二、三层建有僧房及经堂等,寺内木柱上雕刻有卷云纹、宝珠、莲花纹等图案,经堂天井正对的一排檀头上雕有卧狮。 下午我们又参观了药王山摩崖造像、查拉鲁普石窟。 药王山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位于拉萨市药王山的东、南、北三面崖壁上,是西藏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造像群,时代从吐蕃时期一直到近代,南崖造像题材有强巴佛、白伞盖佛母、依当贡日佛、十一面观音、菩萨、天王、护法神和各派祖师、著名传教大师、译师等,雕刻技法有高浮雕、浮雕、线刻等各种手法。北崖造像位于山腰上部,数量不下万尊,皆为不动佛,雕刻技法均为浅浮雕。东崖造像位于查拉普鲁石窟以北,内容以千佛为主,另有释迦佛、无量寿佛、四臂观音、度母、莲花生、护法神等几组造像,造像上下或左右一般都刻有“六字真言”,药王山摩崖造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雕刻技法纯熟,代表着西藏摩崖造像的主要风格特色。 查拉鲁普石窟 查拉鲁普石窟位于拉萨市药王山东麓,是西藏最早开凿的石窟之一,时代为吐蕃王朝时期。石窟依山开凿,距地面高约20余米,窟形为带有中心柱的支提式窟,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窟内现存造像71尊,除两尊泥塑外,余皆为石像,分布于中心柱四面和转经廊的南、西、北壁上。造像题材包括两类:第一类系释迦、三世佛、阿弥陀佛、菩萨、金刚力士等;第二类系西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尺尊公主、禄东赞、吞米桑布扎、莲花生等。造像具有浓厚的印度——尼泊尔风格,服装简单窄小,衣纹多系单线阴刻。 年8月18日星期六 主要考察地点:达扎路恭记功碑、康熙御制平定西藏碑、罗布林卡、布达拉宫、藏王墓 达扎路恭记功碑 位于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东北角,周围用红黄色墙体所包围,朝东方向开有一小门,已上锁,行人不得入。墙内碑身旁有数株古树环绕。该碑俗称“恩兰·达扎路恭记功碑”,立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是现存吐蕃碑刻中历史最为悠久者。此碑由方柱形碑身、庑殿屋顶加火焰宝珠式碑帽和叠涩方形碑座三部分组成,碑身正、背、左三面均刻有文字,,其正面刻有藏文68列,左侧面刻有藏文16列,背面刻有藏文74列,碑文主要内容为吐蕃大臣对达扎路恭忠诚事迹的赞颂与赞普赤德松赞给其后代子孙授予特权的盟誓诏书。碑身字体强劲有力,虽经一千三百年的风雨剥蚀,仍清楚可见。 御制平定西藏碑 该碑位于拉萨布达拉宫正门前广场左侧,龙王潭公园大门内侧,现为文物部门特别保护。该碑于清雍正二年()由内阁学士鄂贲等刻,乾隆年间政府又建琉璃瓦歇山顶碑亭。现碑体保存完好,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3.74米,碑首为螭首方额,碑座为叠涩方座,碑额正面右侧阴刻篆书“敕建”二字,左侧有四列藏文,背面右侧刻一竖形蒙文,左侧刻有竖形满文,碑身正面右侧刻有小楷汉字15竖行,左侧刻印刷体藏文46列,背面右侧刻蒙文15竖行,左侧刻满文15竖行,碑身正面和背面上下左右分别刻有云带纹边框。碑文为康熙皇帝亲撰于康熙六十年(),内容为颂扬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西藏的功德。 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位于拉萨市中心布达拉宫以西约2公里处,藏语意为“宝贝园林”,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18世纪中叶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初建,后经数次扩建,至20世纪初形成现有规模,占地36万平方米,大小房间余套,其主要宫殿有格桑颇章、金色颇章、准增颇章、夏典拉康、达旦明久颇章等部分组成。罗布林卡是西藏规模最大、营造最美、最具特色的集园林与宫殿为一体的大型宫廷式园林。院内古树苍天、花团锦簇、曲径通幽、楼台亭榭错落有致,可谓绝无仅有。聚集了18世纪以来西藏建筑、绘画、造像、雕刻等方面的艺术精华。 布达拉宫 位于西藏拉萨城区,始建于公元7世纪,为西藏现存最大且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7世纪初,松赞干布同一西藏各部,迁都逻些(今拉萨)后,据说便在红山上修建最初的宫殿建筑物,末代赞普朗达玛被刺后,毁于战火。现存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物是17世纪以来重新修建而成,从17世纪中叶至年以前,布达拉宫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的中心。布达拉宫依山势修建至山顶,其主体建筑为一系列大小经堂、灵塔殿、佛殿、卧室、经学院、僧房等,外观为十三层,宫殿外墙分为红、白二色,故亦有红宫、白宫之称。白宫及红宫内的主要殿堂有措钦厦(东大殿)、历代达赖灵塔殿、司西平措(西大殿)等,宫殿的顶端排列着各具风格的金顶和一排排经幢,极其壮观。布达拉宫内收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保存有文成公主入藏、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等壁画,殿内匾文多为清帝御笔,并珍藏有稀世珍宝《贝叶经》、明永乐八年藏文版《甘珠尔》等一系列珍贵文物。此外,还有一批明、清以来中央政府关于西藏的各种封敕达赖喇嘛的金册、玉册、金印以及清乾隆皇帝御赐为挑选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金巴本瓶,表明了西藏地方政权和中央政府的臣属关系以及西藏和中原地区的频繁往来。 藏王墓 位于山南市琼结县西南部,是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的陵墓区。陵墓分布在两个陵区内,两区相距约米,墓葬封土形制主要分为两大类:方形平顶和梯形平顶,其中以方形平顶居多,封土结构则以土、石、木夯筑而成。藏王墓群以松赞干布墓为中心,该陵墓封土顶上建有“松赞拉康”,供奉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禄东赞等人的塑像。而藏王墓中规模最大的要属赤松德赞墓,墓葬位于其父赤德祖赞墓后方,陵墓封土依山而建,为方形平顶,边长米,残高17.7米。此外,陵区内保存有赤德松赞墓碑和赤松德赞纪功碑,均由碑帽、碑身、碑座三个部分组成,雕有龙、升云、飞天、异兽等图案,下部减地浮雕四脚蛇图案。在赤德祖赞墓正面,残存陵前石狮一尊,造型特点与唐代石狮具有相似之处,体现了中古时期汉藏文化艺术的充分交流。 本次考察至此已经圆满结束,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案:布衣修士摄影:布衣修士、漫漫排版:Lynn 唐蕃古道考察队赞赏 长按白癜风专项治疗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