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开遍雪域高原,是金太阳给予了温暖;藏族人民生活比蜜甜,是党的民族政策辉照边疆……”6月,格桑花盛开的季节。记者行走西藏山南大地,处处感受到藏族同胞的热情,洁白的哈达,盈盈的笑脸,歌声像盛开的格桑花一样美丽舒展……帮扶到藏族同胞心坎里2日,记者跟随武汉市援藏干部陈春晖,走进乃东区泽当镇赞塘居委会。55岁的巴桑卓嘎迎出门外,紧攥着陈春晖的手不放。赞塘居委会是陈春晖的联系点。驻村第一天,他听说低保户巴桑卓嘎的丈夫因病去世,丢下3个未成年的女儿,当即送去元慰问金。和巴桑卓嘎聊天时,得知其丈夫的丧事因为没钱,一直拖着。第二天,陈春晖又从援藏津贴中拿出元,塞给巴桑卓嘎。3年来,陈春晖与巴桑卓嘎结成亲戚,常来常往。在他的帮助下,巴桑卓嘎一家人改造了3间简陋的土木房,住上了6间砖瓦房。双腿残疾的大女儿学会了织藏毯,参与了居委会的藏毯合作社,二女儿当了兵,幺女也上了小学。“粮似金山棉似海,通路通电又通水。冬天能吃夏天菜,幸福生活随处见,湖北亲人呀咕嘟!”赞塘居委会支部书记次仁告诉记者,“呀咕嘟”在藏语里就是真好、真棒的意思。湖北援藏工作队一口气为该居委会办了10件实事,帮助5户藏民开起了“藏家乐”,筹资建成朝佛香客旅游接待中心和平方米的停车场,奶牛场新建暖棚和沼气池……在曲松县下洛村,61岁的曲珍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泪水婆娑。曲珍和老伴身体不好,家里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儿子上学还欠下一大笔债务,一家人跟牲畜挤在同一屋檐下。6年前,时任曲松县委书记的湖北援藏干部柯东海走访时,为她家的生活境遇感到焦急,当即决定住进来。“柯书记用自己的工资帮我们还清了0元贷款,还帮娃儿凑上了去内地读书的学费。”曲珍告诉记者,当柯东海决定要在她家住下时,她家甚至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还是驻村工作队到县上的超市买来的。如今,这床被子被老人放进了佛堂。在曲松县邱多江村,8岁的小女孩旦增白玛活泼可爱。去年6月,湖北省卫生厅组织武汉7家医院,对山南市先心病儿童进行免费救治。旦增白医院做的,今年5月经过湖北援藏医疗队复查,已经康复。她的父亲连伸大拇指:“湖北医生‘门巴雅古’(藏语:信得过)!”在加查县安绕镇惹米村,一位母亲正在逗摇篮里的孩子,她满怀喜悦地说:“这是湖北援藏人送给我最宝贵的礼物。”过去,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喂养习惯不科学等影响,加查县新生儿死亡率一直较高。年起,宜昌市援藏医疗队开展以合理喂养、均衡营养为主题的“妇儿营养乡村行”,全县已有人受益。10年前,格桑次珍生下儿子后,一直不能生育,进行健康干预后,今年4月,她又生了个女儿,起名为德吉卓玛,藏语意为“幸福天使”。湖北省第七批援藏总领队柯东海对口援藏工作只有紧紧围绕受援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贴近各族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将有限的资金,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倾斜,援建工作才能精准发力,才能真正取信于民、凝聚人心。产业“输血”又“造血”乃东区昌珠镇克松村,4头奶牛或站或躺惬意地嚼着草料,主人巴桑正在清理牛圈里的牛粪。“以前靠青稞种植年收入也就几千元,如今,单是养牛收入就达2万多元。”谈起黄牛改良,67岁的巴桑喜眯了眼。像巴桑一家从黄牛改良中受益的,山南地区就达4.36万户,占农牧民总户数的70%以上。此前,山南地区的牛个头小、产奶量少。年起,通过与湖北优质的娟姗牛杂交,形成新的改良品种,不仅个头变大,产肉量和奶量大大提高。“改良后的2岁母牛平均每头价值元以上,高的可达元到1万元。”正在主推这一项目的湖北省畜牧局援藏干部、山南市农牧局副局长张琼华说,黄牛改良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去年人均增收元。“湖北人扎西德勒!”在西藏天苗生物科技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47岁的琼结乡拉玉张白那村村民普布卓玛一个劲地道谢。去年,襄阳市援藏干部刘超从老家引来老板投资万元,在这里办起了亩玛咖种植加工基地,普布卓玛不仅领到了每亩元的地租,还可到到基地打零工一天赚90元钱。在华新水泥西藏公司,90后藏族男孩白玛多吉很开心:“年中专毕业就进了公司,如今成长为技术操作员,月收入过万,真是奔小康了!”据介绍,目前该公司名员工中,三分之二是藏族同胞,他们都是产业援藏的直接受益者。琼结,来自湖北的丰华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23亿的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乃东,武汉援藏干部创建了乃东武汉产业园,引来的首家企业--山南藏禾商贸有限公司投资0万元的菜籽油加工项目,即将投产。曲松,大冶有色投资1.32亿元开发的雅拉香布矿泉水,已开始进入市场。加查,投资万元的西藏冶建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于去年投产……行走山南,记者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藏,产业援藏正释放着越来越大的能量。山南市市委书记张永泽近3年来,湖北对口支援由线性的粗放支援转化为立体的精准支援,尤其注重围绕产业发展,坚持输血、造血双驱动,积极培育山南产业龙头企业,先后引进湖北企业15家、落实项目15个,总投资47.99亿元,企业直接安排农牧民就业0多人,带动了余户贫困家庭脱贫,为山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支援“扶智”更“扶志”8日上午,琼结县中学初二(4)班教室,英语朗诵声此起彼伏,23岁的支教老师吴顺喜正为学生们上课。吴顺喜是第三批湖北“格桑花”支教队的队长。年5月开始,湖北文理学院成立了“格桑花”支教队,迄今已选派出3批15名大学生志愿者到琼结县义务支教。去年7月,湖北文理学院师生还共同募资设立“格桑花支教爱心基金”,每年捐助不少于1万元,资助琼结县当地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吴顺喜和他的同学不仅注重文化课,还开展课余学习培训班,假期针对成绩困难学生组织家访补习。班上有个叫索郞加措的男孩,一直不爱学习,吴顺喜每天都要给他讲题,督促他学习。去年望果节(藏民庆丰收的节日),他还到小男孩家住了一个星期,帮他补课。付出终有回报。去年中考,琼结中学在山南12个县中学里,跃居第一。前不久,吴顺喜给孩子们上了一节课--《说出自己的梦想》。学生白玛德吉的梦想是当一名英语老师,她说,家乡的同学们都喜欢学英语,她想做老师教家乡的孩子们英语;布琼扎西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因为姐姐患有糖尿病,他就想着当医生,治好姐姐的病……家乡的匮乏,并没有让孩子们自卑,反而立志于在将来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带来改变。这让吴顺喜深深感动了,他决定申请留校任教,做一朵永远的格桑花。采访当天,琼结县教育局长何风告诉记者,吴顺喜的申请已获批了。湖北省民宗委主任、党组书记柳望春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看,当地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人才。扶贫先扶智,把扶贫与扶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迄今,我省先后选派7批名党政干部、余名专业技术人才赴藏,他们主动出思路、想办法、解难题,把智慧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援藏干部的“精气神”来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援藏指挥部组织的集体大讨论主题,成为第七批湖北援藏干部人才心中时刻萦绕的问题,他们也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答案。省发改委援藏干部朱华平,在世界海拔最高的村--米的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措果村蹲点,切实解决村里用水、用电、修路的难题;省农业厅援藏干部覃双鹤,背着氧气瓶,在海拔米高寒地区开发沼气,让当地农牧民告别了烧牛粪、无蔬菜的历史;省商务厅援藏干部付再军,充分调研并编制完成西藏山南地区城乡商贸物流业20年发展规划,填补了西藏无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的空白;湖北晨丰律师事务所范倜,在加查县筹建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县级律师事务所,被司法部评选“1+1”中国法律志愿者百姓心中最满意志愿律师;武汉市援藏干部刘纲华,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去年又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奉献类提名奖。海拔的高度有限,精神的高度无限。一批批援藏干部及专业人才,艰苦绝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掉肉不掉骨气,他们用实际行动,把“援藏”这个神圣的名词,注解出幸福与感动、温暖与责任、震撼与跨越的丰富内涵。山南市市长普布顿珠湖北援藏干部从容坚定、大局为重的责任情怀,面对高寒缺氧、久别思亲的孤苦时,以变苦为乐、以苦为乐的坚毅作风,把山南当故乡、把藏区百姓当亲人,带给山南的不光是物质财富,还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援藏心声“作为援藏干部,我们来到西藏,就要扎根基层,成为党和国家政策在藏区的“播种机”,成为党和政府在农牧民中的形象“代言人”,成为党和政府为当地群众服务的“触手”,成为植根高原生机勃勃的马蹄针(一种高原耐寒耐旱植物)!——黄石市援藏干部卢川“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选择援藏既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使命。虽然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无怨无悔,一定不辜负组织和亲人的期望,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牢记使命、履行使命、不辱使命,以满腔的热血,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省人社厅援藏干部韩红新“藏汉同胞手牵手,雅江长江情相连。我们要用青春和热血,践行“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铮铮誓言,用真心、真情和真干奏响“藏汉一家亲、相亲相爱”的时代旋律。——省交通厅援藏干部简海云(来源湖北日报) 赞赏 长按白癜风优惠政策引起白癜风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