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辗转在雪域高原,我知道自己只是个匆匆过客,无意中跌进了神秘的拉萨。行路的滚滚烟尘早已消散,追溯拉萨余载的文明历史,悉数大昭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像,布达拉宫的文成公主壁画、公主柳等,每个故事似乎都与文成公主息息相关。

离开拉萨,车子从容不迫地沿着雅砻河向南行驶,没有了草原,没有了牛羊,没有了帐篷,也看不见牧民,河谷周围是一望无际的青稞和小麦,在微风的吹拂下麦浪翻滚,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还有那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完全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向人们诉说着丰收在望的喜讯。那些生长着白杨和柳树的地方点缀着许多美丽的农家小院,那是北方风韵和异域情调混搭的民居,褐色或白色的砖石建筑被潺潺的溪流萦绕。连道路旁的格桑花也受惠于水了,呈现出仲夏的勃勃生机。

淅淅沥沥的雨丝,给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边陲小镇带来神秘又凄美的遥远感,但我们却分明感觉到了与几千里外的故乡相似的东西。田野、树木、溪流、村落……这就是吐蕃王朝的故都琼结吗?

琼结,在藏语里是“房角悬起多层”的意思。第一次对琼结有概念,缘于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歌。

请不要再说琼结

琼结让我想起达娃卓玛

达娃卓玛我心中的恋人

难忘你仙女般的姿容

更难忘你迷人心魄的眼睛

美丽的达娃卓玛让人心驰神往,但我深深牵挂的却是那个来自大唐的文成公主。

多年前,雄才大略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各部,使吐蕃成为一个逐渐崛起的王国。他深谋远虑,深知与大唐联姻势在必行。于是,松赞干布遣使臣前往大唐请婚。公元年的一天,文武百官齐聚在尽显皇家气派的大明宫,觐见唐太宗李世民,从吐蕃远道而来的使者禄东赞,带来了倾慕大唐气象的松赞干布的美好愿望:他希望能迎娶到一位唐朝公主。

旷世姻缘落在了文成公主的头上,几番周折后,太宗终于许婚,携带着佛祖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的公主,自此踏上了远嫁吐蕃的艰苦征程,留下了一段汉藏和亲的千古佳话。这位高贵的大唐公主,从长安一路西行,站在赤岭回望故土,跌破的宝镜变成了日月山,悲伤的眼泪流成了倒淌河。在荒芜的风沙之途走了整整两年后,终于抵达了西藏。伴随文成公主进藏,中原地区先进的农具制造、纺织、建筑、酿酒、碾磨等生产技术和天文、历算等技术,陆续传到了吐蕃。文成公主入蕃联姻,成了唐蕃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

文成公主16岁进藏,在西藏生活了近40年。山南滋养了先民,山南孕育了历史。这片苍茫厚重的黄土地,留存着文成公主生活过的痕迹。多年前,这里荒草萋萋,沼泽沙滩,一片荒凉。面对此景,稚气未脱的文成公主,也许思念过故乡和亲人,也许偷偷掉过泪,但此时的她已是雪域吐蕃的王妃,肩负着汉藏友好的使命,青春年少的懵懂也只能抛在千里进藏路上,她必须与雪山共存、与江河齐舞。

这里的一切都深深烙刻着公主的印记,连路都是用公主命名的。踽踽独行在文成公主路上,街道上没有出现异族女子的身影。但当我们好奇地走在青瓦达孜空旷的广场时,却发现几个身着氆氇服饰的妇女正在清理街道上的垃圾。那风格别致的异族服饰,在我们的视野里翩翩飞舞。据说,她们反穿氆氇服,也与文成公主有关呢!

当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经常来琼结居住,附近的群众都来朝拜觐见,并供奉当地的特产。传说文成公主吃了扎扎进贡的供品后回味无穷,于是赴扎扎做客,与当地百姓一同饮酒作乐。由于给公主敬酒的人太多,把公主的衣服弄湿了,公主就把氆氇衣服反穿。忽闻赞普至,雀跃的文成公主,慌忙间来不及整理服饰,就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出帐篷,奔向夫君。而她反穿的氆氇也别有一番风情,于是,大家争相效仿。当地群众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公主,代代相传,至今仍保留了反穿氆氇服饰的习俗。

青瓦达孜宫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再,只剩下破败的城墙如同一部缓缓展开的史书,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我站在破旧的城墙边,想象着一千多年前这里的繁荣:文成公主手捧哈达,在众舞女的簇拥下舞步轻移,乌黑的长发像瀑布一样飘下……

车子继续前行,前方街道上的指示牌,向左是藏王墓,向右是强吉。打开百度,显示如下信息:

强吉(强钦),藏语意为青稞酒的故乡。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后,随松赞干布回到琼结。文成公主用当地生产的青稞和清凉的溪水煮酒,酿制出入口丝滑甘美,缠绵如梦萦,柔软如锦缎的青稞酒。自此,人们纷纷效仿文成公主,酿制青稞美酒。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后人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强吉”。

我们选择去藏王墓,想遥遥地拜祭一下伟大的公主。这位被藏汉民族世代传颂的奇女子,以15岁的豆蔻年华,拜别父母,身处异乡。在言语不通,生活习俗截然不同的环境下幸福生活,该是多么聪慧、坚韧啊!

沿着琼结县城往西南方向前行,远远望去,只见河谷平原上排列着10来座山包,像浮在山丘上的城堡,一幕被年代剥蚀漫漶的宫廷剧似乎正在这海市蜃楼中重演。近前细看时,陵墓与山丘似乎已经融为了一体。古人选择墓地,讲究“前有照,后有靠”,而这大片的藏王墓群背靠山峦,前临雅砻河,仿佛在向人们昭示着吐蕃王朝昔日的辉煌和它的历史渊源:早在多年以前,松赞干布的祖先们居住在琼结附近的青瓦达孜宫里,开发了土地肥沃的雅砻河谷,吐蕃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后来,迁徙到拉萨的赞普们,为了永远不忘根本,吐蕃历代赞普死后,都要移到这里埋藏,从而形成了这里的藏王墓群。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共同生活九年后,公元年,松赞干布溘然长逝。对年仅二十五岁的公主而言,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从此,琼结又多了一点尘世的牵挂,文成公主便长居在此。年轻的公主无儿无女,孤苦伶仃地在雪域高原守候了整整30年,直到公元年,走到生命终点。她毕生信佛,临终遗言与松赞干布合葬。公主说,她要守望和故乡一样富饶的土地。正如她的名字雪雁,她要像一只洁白的大雁,飞翔在西藏的高天厚土。

我无法想象30年的岁月,是何等的凄清与漫长,何等的孤寂与落寞!松赞干布去世后,大唐曾两次派使者前往,欲接公主回家,都被公主婉言谢绝。对此,我最深刻的臆测也只能是:公主的快乐来自于对佛的信仰,所有的坚持皆力透一个大大的“情”字,对松赞干布的“情”和对这里淳朴人民的“情”。或许有了“情”的支撑,孤独在这里便有了斑斓的光环,虽与松赞干布阴阳两隔,却依然守候着前世今生的眷恋。公主在群众心中是绿度母菩萨,她在雪域高原受万人敬仰。我不愿臆测其他原因,譬如为了民族大义或边疆长久的安宁,都会让她的人生充满凄苦,黯然失色。

骄阳下,藏王墓前煨桑炉的炊烟正袅袅升起,偶尔风来,那烟雾飘飘渺渺,瞬间了无踪迹。的确,正如一开始写这些西藏的文字,一路攀登,在寻寻觅觅中,不知不觉踏上了净化灵魂的朝圣之旅,收获了内心的无比宁静与平和。

落日的余晖将暖暖的光线投射到昌珠寺的金顶之上,其脚下的一片土地也渲染成了一片灿烂的金色。我们踏着当年文成公主走过的脚印,一步一步走向山南的昌珠寺。遥想当年,藏汉联姻,公主与赞普执子之手,与尔携老,那是昌珠寺曾经见证过的幸福时光。

西藏所有的故事都与寺庙有关,而所有的寺庙都有文成公主的传说。

文成公主不仅信奉佛教,带来释迦牟尼12岁等身鎏金铜像,并且通晓卦卜和风水之术。她经过细致观察,认定整个西藏在仰卧的罗刹女魔身上,其心脏在拉萨的卧塘湖(今八廓街),必须修建一座寺庙镇慑。松赞干布指派各地农奴来拉萨背土填湖,白天填的沙土到夜里就被湖水淹没了。多亏文成公主使用法力,调来两只白羊日夜背土填湖,才修建起今日的大昭寺。昌珠寺是同时修建的十二镇魔寺之一,为镇压魔女左肩而建。相传昌珠寺也曾经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冬宫,至今寺庙里还供奉着他们的不少遗物。比如文成公主亲手绣制的金丝唐卡,文成公主曾用过的锅灶等。

沿着寺庙的转经回廊,抚摸着永不停歇的转经轮,那旋转的金黄仿佛开启了一条时空隧道,千年前的那个黄昏,文成公主是否也曾这样一圈圈地转着?

昌珠寺对面的广场上,矗立着文成公主的雕像,历尽千年风霜的“她”总是面带微笑地看着我们,我仰望着这位来自大唐的巾帼英雄,似乎感触到了她内心的温度。

车子启程,向林芝方向进发。远处,轻曼的云烟漂浮在油菜花海与柔美的柳条间,一幅典型的充满田园情调的西北油画。近处,高大的白杨掩映着古朴肃穆的寺院,一位胡髯飘飘的藏族老人手摇转经筒,深邃的目光虔诚而幸福……

古道在雅砻河畔蜿蜒,在历史中延展。今人不见古时道,今道曾经伴古人。远了,琼结在雅砻谷地的金黄画幅中成了一个小点……千年已逝,那段壮丽的和亲史诗早已尘封历史,文成公主漫漫西行路上的迷茫、欣喜和感动也都随风而逝,唯有山水依旧,在春秋更迭、寒来暑往的轮回中,默默地讲述着那些往事。

达文梅,笔名,西固微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教师,喜欢阅读散文和诗歌。始终相信文字会开花,文字会说话,文字是人思想的传递,也是人灵魂的永恒。如果你愿意聆听我的声音,希望我的文字化成一颗种子,在你的心底发芽、开花……希望我的文字给你带去心灵的温暖。

作者往期作品

初识可可西里

我们要去纳木错

藏寨,邂逅格桑拉姆

寻找丹巴美人

触摸天堂----拉萨

西固微雨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元旦怎么治疗
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rk/1733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