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明铜鎏金嵌银大黑天面具

从傩文化中,我们得知了面具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的一种模仿保护意识。后来逐渐衍生出人们对于超自然能力的代入式理解表达。

一副面具,在特定地域上有了它独自的符号。

无论是原始祭祀,还是图腾崇拜,

行走在西藏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肆意挥霍的色彩,夸张到狰狞的表情,独特的形象,

每一样都造就了我们对藏地面具的固有认识。

△尼泊尔十八世纪铜陪胪面具

面具,藏语音译为“巴”。是用纸、布、木、金属、泥、石等为原料制作的人物和动物的面部造型,主要用于宗教仪式,舞蹈、戏剧等表演活动中也有使用,还可供悬挂、祭祀、供奉、膜拜、观赏。

藏面具的产生,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艺术从神秘幽暗的神仙鬼怪彼岸世界进入人的世界。人被压抑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彻底宣泄,人类的真善美假恶丑得到了直接的表现。

在这里,我们姑且将这个假面与鬼神充斥的时代,解读为人神共存的世界。

神的世界——“羌姆”

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各部落,建立起了吐蕃王朝。在当时颁布“十善法典”举行的盛大庆典上,表演者戴上狮、虎、牛、豹、马、鹏面具起舞的土风舞。这就是“羌姆”面具出现的基础。

“羌姆”所表现的是一个神的世界。

而这里神的世界其实是人的世界的折射反映。

△清代大黑天面具

宗教神灵的表现包括诸佛、菩萨、明王、护法等。大黑天即为佛教护法神中八大护法之一,原为印度神话中的的诸神之一,后为佛法所伏,成为佛法的护法。

传说故事的演绎

△第一部藏戏诞生地:琼结兵顿

琼结兵顿是琼结县唐波且附近的村名,在公元14世纪,香巴嘎举派大德高僧唐东杰布在兵顿召集7名貌似仙女、能歌善舞的姊妹组成歌舞演唱队随处表演,观众们赞美她们为仙女下凡,藏戏由此开创。藏戏最初以白面具为主要道具,因此也称之为白面具藏戏。

藏面具艺术的审美特征,是通过象征符号来体现的:

比如说跳神者身份的面具“法王”,是一个顶骷髅、三眼的“牛头”;地方神“错勒”的特征是眉间有蝎子等图腾,“怒神”的特征是三目圆瞪,眉似火焰,巨齿獠牙……

人神共存的时代

△看藏戏的小姑娘

面具艺术源自于人们对超自然力的信仰给予的具体表现,及在人们中引起的强烈情感反映。藏族的面具充满力度、戏剧性及强烈的情感,它们创造出一种令人敬畏的神秘感。

这一点,在藏戏中得到了更直接的体现。

面具主要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形式。平面面具用各种布料、纸板、山羊皮等组合而成,立体面具则用纸浆、漆布、泥巴等塑成。各种颜色的面具,又以艺术夸张的色彩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

如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意味老者长寿,少者无理。

蓝色面具表示正义、勇敢,为勇士相。

绿色面具象征贤良智慧;美貌端庄,属于度母或空行女化身的女子。

红色面具象征权力、正义,凡扮演国王、大臣者均戴红色面具。有时藏戏里宗教跳神中一些男性呈忿怒状也常用红色。

黑色面具表示凶恶,为凶怒相。

半白半黑面具表示口是心非,两面三刀,专门挑拨离间者。

黄色面具表示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系活佛、仙翁所戴。

青面獠牙的面具是妖魔鬼怪的面具······

当然,色彩的象征意义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也是可以变化的。

在藏戏中,无论什么流派和剧种都离不开各种动物的登台表演。因此,藏戏中有众多的动物面具。

而这些动物都被罩上神灵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图腾崇拜。如西藏原始苯教所崇拜的神祇是羊头、牛头、马头和虎头,这些动物代表着各种有生命的神灵。

所以说,面具是神的载体,它起到象征夸张的作用。

△西藏博物馆20世纪面具一组

△西藏博物馆17世纪江森护法神面具

△西藏博物馆20世纪珊瑚护法神面具

△西藏博物馆19世纪怙主面具

△西藏博物馆20世纪娘热大王面具

△西藏博物馆20世纪护法神面具

△西藏博物馆20世纪格萨尔王说唱艺人专用帽子

△西藏博物馆20世纪扎西雪巴服饰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藏族面具文化特点

正如图齐所说,

“西藏仍然是悬浮于新思想汹涌澎湃的世界上的孤岛,拥有灿烂伟大的文化、与生俱来的艺术敏锐性、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无论其表象如何,比起西方,这里更能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先人奇思妙想出的面具,让人神巫鬼可合可分,也让平庸与神力凭它而转化。

龘藏







































北京中科曝光
白癜风治疗普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rk/1736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