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 邓紫辉 邓紫辉,男,中共党员,年10月出生,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班学生,曾任美术学院第七届团委副书记,湖北文理学院第八批“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队员,年“走向井冈”社会实践团队队员。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获“第五届互联网+湖北省省赛金奖”、湖北省“樱花笔会”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在校期间创办“简木烙画工作室”,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在学习和服务中成长 “大学期间,应该用一切平台和实践活动锻炼自己,不断丰富自己。”进入校园不久,邓紫辉就参加了班委竞选,并担任了班级学习委员。后来又加入学院团委和青年志愿者协会,不断挑战自己、历练自己。作为学习委员的他,坚持在专业学习上做好表率,上课坐前排、下课多思考,有问题就与老师沟通,除个人专业成绩优秀外,在他带领下,班级学风也变得更加浓厚,所在班级获“优良学风班”和“书香班级”等荣誉。在团委任职期间,他组织策划两届“树人杯”大赛,为提升校园艺术氛围、增强大学生艺术修养做了大量实际工作,组织志愿者开展“留守儿童爱心支教活动”,深入郊区农村河心小学开展爱心助教,团队于年被团省委授予“本禹志愿服务团队”荣誉。年,美术学院团委被学校评为“五四红旗团委”。 紧张的专业学习和高强度的学生工作,曾让邓紫辉一度喘不过气来。但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他逐渐明白要找准自己的目标,要在学习和服务中,自我成长,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从那时起,他更加注重协调和沟通,工作更轻松更有效了,勤思考、多动笔也让他的专业学习继续保持领先。在校期间,他两次参加省赛“樱花笔会”,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参加“湖北省第五届互联网+大赛”,获省赛金奖。 在困难和挫折中磨练 年暑期,邓紫辉参加了湖北文理学院“走向井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十八名师生,徒步一千公里,历时二十天,走向井冈山,身体力行感悟“井冈山”精神。邓紫辉作为队员,主要负责活动宣传和行军路线规划。 有一天为寻找最佳路线,他爬上工地临时堆砌的土坡查看,结果攀登时从土坡摔下来。当老师和队员们惊呼着跑过去时,他从沙土尘里爬起来,笑嘻嘻地说:没事没事,蹭破点皮。团队出征前,邓紫辉曾综合天气、路程、危险因素等方面,拟定了三条路线,但是实际行军时,还是需要根据徒步行军实际,每天开辟最佳路线。每天宿营时,他顾不得徒步一天的疲劳,和老师商量下一站宿营地后,就扑在电脑前研究第二天最佳行军路线。久而久之,他成了队伍中的“活地图”,在导航偶尔失效情况下,他仍能准确地找出行军路线。为更好做好新闻宣传、扩大团队活动影响,他除了负责拍照和收集素材,还积极与当地媒体沟通联络,做好团队宣传的服务保障。曾经白白净净、眉清目秀的小伙子,没有几天,就被晒得皮肤黝黑,双脚也多处磨伤。但是,他从没想过放弃,克服了风吹日晒、路途遥远、身体不适等困难和挫折,跟着队伍一路走来,走上井冈山。最终团队被团中央授予“年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称号。活动被人民网、湖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 在奉献和担当中收获 “最难忘是在雪域高原的那段日子。”邓紫辉得知学校在招募“格桑花”支教团队队员,自从他从各种报道和学长的宣讲中了解到这个团体,他就一直向往着,能够加入这个光荣的团队。年,经过层层选拔,综合素质突出的他,成为第八批“格桑花”团队队员,赴西藏琼结县琼结中学开展为期半年的支教。刚克服高原反应的邓紫辉,一踏上讲台,面对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马上意识到肩上担子沉甸甸。他尽快转变角色,虚心向当地老师请教,废寝忘食在宿舍修改教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讨论课堂、互动环节等方式引入教学。 同时,为提高班级整体成绩,他主动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小灶”,教学效果明显。他充分利用艺术专业特长,积极推动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活泼、富有特色的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获得师生一致好评。在即将离开西藏时,八三班班长洛桑在送给邓紫辉的卡片上写道:“邓老师,和您相处感受到了体贴和宽容,我要到内地去上大学,亲眼看看祖国的强大,这是我最大学习动力,我会为此努力的,感谢您的陪伴。”这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大认可。从西藏回来后,邓紫辉说:“青春是美好的,宝贵的,也是易逝的,很庆幸自己在大学期间能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支教活动,能成为‘格桑花’团队一员是值得一辈子骄傲的事情。” 大学四年来, 邓紫辉一步一个脚印, 挥洒的是汗水, 收获的是知识、是能力, 是个人的成长, 是不悔的青春。 来源:“最美之约”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rk/1832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