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西藏游记·神奇的西藏(下)

巨水四木

第三天原计划游览达古峡谷,因道路受阻改变行程,上午参观林芝县更章门巴民族乡久巴村,该村是党建先进村,将在《幸福的西藏》一文介绍。今天几乎没有景点,大多数时间在车上。下午途径米拉山口,我们在这里停留20分钟拍照。米拉山口海拔米,很多人有高原反应。

站在山口,山风劲吹,蓝天白云下,五彩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猎猎作响。

川藏公路南线经翻过米拉山口,就踏进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县。有许多自驾游游客在这里拍照留念,有骑摩托车的,有开小车的。碰到一位山西自驾游游客带母亲来西藏旅游,他的母亲比我小3岁,今年73岁了,身体精神都很好。

自驾游的摩托车队

自驾游的母子俩

晚上住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扎西曲登村,村里有一座扎西曲登寺,是藏戏发源地,晚上免费观看藏戏。

扎西曲登寺

藏戏演习基地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关于藏戏的起源,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关。古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很多牛皮船被掀翻在激流中,许多想要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像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第四天游览藏王墓和雍布拉康。

藏王墓位于山南琼结县宗山的西南方,距离泽当镇约90公里。藏王墓系公元7—9世纪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至四十代(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陵墓群,是西藏保存下来最大规模的王陵。墓群背靠丕惹山,前临雅砻河,说明吐蕃当时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风水”了。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各墓封土高大,为土垒成的高台丘墓,高出地表约10米左右,墓顶呈平顶形,东西长约米,下层为长方形土台,周边不齐整,跟内地馒头形封土显然不同。藏王墓由于长年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积,位于山坡的几座陵墓已与丘陵相混,不易辨认。从现在看到的封土堆似为九座。

藏王墓内的松赞干布墓(1号陵墓),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陵墓,也是整个藏王墓群的主墓,墓门往西南开,墓边长米,墓高13米;封土顶部,有座小型寺院(松赞拉康复原建筑),里面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像。藏王墓作为西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吐蕃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和探讨价值,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赞干布墓顶的寺庙

雍布拉康位也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位于西藏山南市泽当镇11公里的扎西次日山上。“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山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由宫殿改作寺庙,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每到夏季都会和松赞干布来这里居住。据说松赞干布在原来宫殿的两边修建了两层楼的殿堂。殿堂底层为佛殿,二层为法王殿。至此,雍布拉康由宫殿改作寺庙。后来历代都有扩修,逐渐在殿堂西边增建了门厅,南边增建了僧房。五世达赖时在碉楼式建筑上加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并将其改为黄教寺院。西藏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于年确定雍布拉康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维修。在文化大革命中,雍布拉康被拆毁,所有塑像、壁画、建筑木构件被破坏无遗,其他文物也都流失,仅剩下残恒断壁。年山南地区文管会主持维修雍布拉康,历时两年多,现已经基本恢复了原貌。

雍布拉康远景

雍布拉康登山小道坡度很大

雍布拉康登山大道

一些游客骑马登山

经幡

雍布拉康近景

雍布拉康后山

转经筒

白塔

雍布拉康基础

雍布拉康背面景

雍布拉康宫殿内禁止拍照,我偷拍了两张

西藏还有一些神奇的习俗和信仰。

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在人死后将尸体运到指定地点,让秃鹫(或其他鸟类、兽类等)吞食。天葬的理论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在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

西藏人推崇天葬,其认为用“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与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方式。

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天葬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这是我国政府自年以来第三次专门发布关于保护西藏天葬台的公告和通知,这为天葬这种藏族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丧葬习俗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西藏藏民对佛教的信仰非常虔诚,老一辈的藏民每一年要把自己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收人供奉给寺庙。他们把到布达拉宫、大昭寺朝圣作为自己一生神圣的追求。布达拉宫内主供的檀香木天然生成观音像,是观音菩萨的三大道场之一,是朝圣者最重要的圣地。大昭寺之所以成为藏民信众的圣地,是因为大昭寺内供奉着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金像。据说佛祖在世时,其弟子按其奶妈指点塑了8岁、12岁和25岁三尊金像并由佛祖亲自开光,8岁金像已遭毁损,今存于小昭寺,25岁金像远在印度,因此大昭寺内的12岁金像就变得十分珍贵。

朝圣是藏传佛教的信仰者和藏文化的爱好者到西藏进行一种宗教性的朝拜活动,通过这种宗教性的朝拜活动,能够得到圣地诸佛菩萨的加持,能够使自己修行的进步和智慧的增长。

朝圣的具体形式是三步一磕头,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磕长头分为就地、短途、长途三种。

就地磕长头是在自家佛龛前,或在附近寺庙大殿门前,以一定的数量为限,就地磕头。坚持不懈,久而久之,地板、磐石被磨得光可照人。

短途磕长头,一般是围绕寺院、神山、圣湖、圣迹磕头一周,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十天半月。

长途磕长头是指行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虔诚之至,坚石为穿,令人感叹。

一路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神奇的现象。

废弃的庄园

半山上的沙丘

半山上的寺庙与白塔

岩石上画的天梯

铺满地的经幡

半山上的经幡

西藏的长城遗址?

河中心的经幡

山路十八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rk/1832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