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亲要远赴千里 帮助一群素不相识的人 为什么援鄂战“疫” 爸爸非要让她带上那个行李箱 为什么寒冬腊月 爷爷和父亲仍要爬冰卧雪 …… 直到,儿女长大成人 直到,他们接过父辈的接力棒 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 “您离开了,没做完的事,我来!” 图左为父亲王新法(中)和乡亲们拉家常,图右为女儿王婷(左)和乡亲们一起采茶。湖南日报周勇军摄 跨越千里 王新法从河北 来到湖南石门县薛家村助力扶贫 他带领着乡亲们 架桥、修路、种茶…… 几年时间 村里建成余亩生态茶园 村民增收了 他却因劳累过度 倒在了扶贫一线 “您离开了,没做完的事,我来!” 送别父亲后,女儿王婷辞去工作 代替父亲奔走在扶贫路上 薛家村生态茶产业继续发展 年年底 建成了标准化茶叶加工厂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 王婷与父亲 一起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我们的界碑,一毫米也不能挪动” 图左为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图中为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新疆平安网如歌摄。图右为拉齐尼·巴依卡,新华社资料图 爬冰卧雪、渡河翻山 拉齐尼一家三代 71年接力 为边防连官兵当向导的感人故事 早已传遍天山南北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护边员 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 曾郑重告诉儿子 “我们的界碑,一毫米也不能挪动” 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接棒父亲 为边防连官兵当巡逻向导 30多年,他累计参与巡逻多次 行程3万多公里 年,拉齐尼·巴依卡从部队退役后 也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 义务为边防连官兵当向导16年 今年1月4日 为解救落入冰窟的儿童 “帕米尔雄鹰”拉齐尼 用生命完成了壮烈托举 “不要离开,不然这片地就没有人守了” 图左为父亲桑杰曲巴,资料图。图右为女儿卓嘎(左)、央宗(右),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西藏隆子县玉麦乡 曾是我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 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生活于此 玉麦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就是桑杰曲巴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年 政府为桑杰曲巴一家 提供了条件更好的住所 可不到一年 桑杰曲巴又带着家人搬回了玉麦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 从儿时就跟着父亲放牧巡逻 卓嘎、央宗姐妹几十年如一日 和阿爸一起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卓嘎至今清楚地记得 父亲临终前说 “不要离开,不然这片地就没有人守了” “当个好兵,超越父辈的兵!” 图左为爷爷于张锁,图中为父亲于宁平,图右为于勇亮。受访者供图 “我一定会像你和爷爷一样 在部队建功立业 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 入伍前 武警陕西省总队 延安支队执勤一中队的于勇亮 对同是军人的父亲许下诺言 于勇亮的爷爷也是军人 经常给孙儿讲自己的参军经历 讲到动情处 爷爷常常流下激动的泪水 小时候,于勇亮最喜欢 站在家中的“荣誉墙”前瞻仰 长大后,他投身军营 并用刻苦训练践行入伍时的诺言: 当个好兵,超越父辈的兵! “组织把任务交给咱们,咱们就要干好” 父亲佘建斌(左)和儿子佘立明一起探讨装备接收要点。肖兵摄 父亲佘建斌是导弹专家 从事装备工作30余年 年,佘立明军校毕业后投身军营 从军以来 他和父亲一起奋战过十余次 在部队,一向寡言少语的父亲变得“唠叨” 总有说不完的“提醒你一句” “爸,为啥你总爱叨叨我?” 佘立明曾问父亲 父亲说 “组织把任务交给咱们 咱们就要干好!” “不能让英雄的事迹长埋于地下” 图左为父亲王梦北的照片,图右为儿子王志杰整理烈士寻亲资料。新华社发牟宇摄 “父亲去世前叮嘱我 一定要守护好这片墓地 让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英灵有依” 年过花甲的王志杰 是河北省阜城县本斋纪念园 抗日回民支队烈士陵园第二代守墓人 王梦北、王志杰父子 接力守护已有79年 为了守护烈士墓 王志杰放弃了县城的工作 拒绝了朋友一起经商的邀请 “每一名烈士的事迹都是一本教科书 不能让英雄的事迹长埋于地下” 年,王志杰开始为88位烈士寻亲 “带这个箱子去吧,爸爸只用过一次” 图左为母亲送王卫国抗击非典,图右为王卫国送女儿王婷抗击新冠。新华社发 年2月2日 山西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整装待发 呼吸内科医生王婷随队踏上征程 她随身携带的,有一个行李箱 这是她父亲在年 抗击非典时使用过的行李箱 17年前,奶奶坐着轮椅 将王卫国送上抗击非典的“战场” 17年后,王卫国 送女儿“出征”抗击新冠 两场硬仗、两次凯旋 满载父亲期盼与祝愿的行李箱 陪伴王婷圆满地完成了援鄂任务 “看到患者复明,付出的一切都值” 图左为父亲刘哲峰,河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供图;图右为女儿刘晨瑶,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一台手术车、一支医疗队 为两万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 这支“复明12号”流动医疗队中 有一对接力出诊十余年的“父女兵” 在单位 刘哲峰和刘晨瑶 是同科室的同事 在家里 他们是常常将聊天 变成病例讨论的父女 为了将这份责任延续下去 年逾古稀的刘哲峰坚持下乡出诊 并将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女儿 团队协作共进、父女接力携手 让更多贫困患者重新获得了光明 “老一辈做不到的,正是年轻人的优势” 父亲方国荣(右)与儿子方晨在修复曾侯與编钟。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方国荣今年62岁 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已有40余年 年,儿子方晨向他“拜师学艺” 曾侯與编钟里最大、最重的2号甬钟 出土时仅剩8块碎片 修复过程中 父子二人联手,各自发挥专长 综合运用传统方法 与三维扫描、3D打印等先进技术 历时近两年 终使珍贵文物“重获新生” 许多年以后,当儿女长大成人 奔赴脱贫攻坚战场 逆行与新冠病毒“鏖战” 与父亲一般无惧风雪巡逻守边 …… 他们才更懂得父亲肩上的重任 如今 奋斗在和父亲同样的岗位上 他们在用出色的成绩说 爸,接力棒放心交给我吧! 今天是父亲节 一起祝愿每一位父亲 身体健康,志有所承! 编 辑丨石洪基 校 对丨陈乐艺 校 审丨肖 健、王莺洁 值班编委丨金芙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rk/1883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