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2/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此诗是写诗人旅途中遇雪,在芙蓉山民居求宿之事。古代旅人常有的经历,在此诗中仅浓缩为投宿的一个片刻:苍山重重,路途尚远。晚来又逢下雪,山上正有一座简陋的茅屋,于是上前叩门,只听得柴门一阵犬吠,已来迎接风雪之夜的归人。叙述笔墨之简洁,色泽之寒淡,犹如一幅水墨小景。

此诗没有一句言情,旅人微妙的心理活动全在寒山白屋的环境与柴门犬吠的对照中见出:山深路远,暮色苍茫,更兼风雪交加,对于凄惶的旅人来说,最紧迫的莫过于寻找一处暂时栖身的住所。即使是贫寒的白屋,山里人家的安宁也会给旅人带来心灵的安顿和慰藉。虽然白屋的主人没有在诗里出现,但“柴门闻犬吠”已足以引人想象投宿者听到犬吠时既惊且喜、倍感温馨的情景。结句“风雪夜归人”更是妙在意思的含浑:“归”字原有“投,委”之意,只是较少用于投宿一词。这里的夜归人就是投宿的诗人,但这里着一“归”字,便将旅人在风雪中进入白屋的宾至如归之感巧妙地表现出来了。正因如此,这句诗在后世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似的情境,令所有的游子在寻找归宿之时产生共鸣。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这是一首寻访隐者的诗歌,但寻访的结果和对象并不是全诗的核心,作者赏景、品物和思考的快乐都只在寻访的路途当中。

诗歌写道,我一路走过的地方,到处能见到木屐踏过青苔的痕迹。放眼望去,朵朵白云静静地依傍着水中的汀渚,萋萋芳草环抱着好像关闭已久的寂静山门。忽然遇上细雨,松林的翠色变得更加好看,我又沿着山路找到了泉水的发源。溪水边丛生的花朵令我顿悟到禅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诗人虽然仕途上屡受磨难,但心性依然爽朗悠然。寻访友人不见,诗人将目光转向了眼前的方寸美景,描绘出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画卷。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是一首送别诗。赠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诗僧灵澈。

在这翠色苍苍的竹林禅寺里,傍晚时分传来悠远的暮钟之声。你背着斗笠映带在斜阳之下,独自在青山间慢慢走远。

作为送别诗,这首诗通过勾勒灵澈走后竹林、山寺之间空寂、寥廓的意境,表明了作者的惆怅与不舍。但灵澈在钟声、夕阳中独自远去的背影,也带给人空灵、洒脱的印象。整首诗的风格,也包含了这种意境。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这是一首怀古诗。“吴公台”在江苏省扬州市的江都县,刘宋时期沈庆之攻打竟陵王刘诞时在此筑弩台,伺候陈朝将领吴明彻又增筑,故城“吴公台”。

诗歌写道,我在这萧瑟的秋风中,登上这座已经成为历史陈迹的吴公台,眼前浓郁的秋意激起我强烈的思乡情怀。这里周围只有荒凉的古庙,人迹罕至,恐怕是因为有云峰和江水的阻隔吧。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断壁颓垣之上;远处的阵阵钟磬声回响在木叶落尽的树林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在这里发生过的南朝古事,但一切都过去了,从古至今奔流不息的只有这滚滚而逝的长江。

这首诗想要表现的内容比较简单,就是对往事沧桑、物换星移的感慨。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吴公台遗址独有意境的出色描绘。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这是一首作者抒写自己弹琴时感受的诗歌。

诗歌写道,我弹奏着这把七弦琴,发出泠泠的乐音,静耳聆听好像寒风吹过松林。我是这样地热爱这支古调,但是现在的人却大多不怎么弹奏它了。

这首诗以“弹琴”开篇,主要描摹琴声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受。但最后两句却在伤悼自己的精神的孤独,自己如此珍爱这支“古调”,却在当今很难找到志趣相投的共鸣者。这样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感慨,在古人的作品中十分常见,即便在今天也同样如此。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这是一首在新年时节思念故乡的诗歌,作于贬谪时期。

诗歌写道,想家的乡愁,在这新年佳节来临的时刻更加浓重迫切,可我只能独坐天边潸然流泪。自己年龄已经迟暮,却还要在这瘴疠之地寄人篱下,春天马上要回归了,可我还不能回到故乡。在这里,我只能孤独地和深山里啼叫的猿猴作伴,和江边的杨柳一起经受岭南的风烟。我目前的处境真像当年被贬到长沙的太傅贾谊,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再捱过几年。

这首诗情感深切,语言流畅自然。它所包含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思乡和寂寞,以及新年时节对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怀,更有因政治失意而带来的委屈和怨愤。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写作的重点并不是别离之情,而是对赠别对象一生遭际的同情感慨。

诗歌开篇即揭示李中丞落寞的处境与辉煌的历史所构成的强烈反差,这位如今淡出仕途、流落民间的李中丞,曾是指挥十万大军征讨南疆的将领。如今暮年退休回家,才知道他多年来并没有为自己在家乡经营一份产业,有的只是对昔日政治清明时期的深切留恋。想当年,在那个时候,李中丞一夫当关可使边疆安定,他佩戴一生的宝剑足以见证他当年不惜战死沙场的忠诚和壮志。而今,他在夕阳中深情凝望着茫茫无尽的长江水,不知自己未来将要归向何方。

这首诗抒写了一位壮心未已的老将军晚年寂寞的处境,而他心中并未泯灭的豪情恰与这一境遇构成了鲜明对比。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是对离别情愫的单纯抒写。

诗歌写道,自己默默远望着朋友离去的身影消失在苍茫的烟波浩渺之中,不住地挥手告别,眼泪不知不觉中沾湿了衣巾。远去的友人好比不知去向何处的飞鸟,我站在那里,只能空对着青山沉默不语。朋友乘着帆船在江面上远行,落日时分你将会到达南方,欣赏五湖的春色。可是谁又知道在这沙洲之上,我一个人正孤独地对着水中的白蘋,对你苦苦思念呢!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对当下所见风物与心中情感的如实描述。颔联将情和景完美交融,将远去的友人比作飞鸟,而后面一句则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本来是自己空对着青山,但诗句却写作“青山空向人”,好像青山本应是有感情、能够理解自己的,而此刻也只能对着我沉默不语。作者由此将自己的情感移植给了自然景物。后四句则是对离别之后场景的想象,并且包含了对南朝诗句的化用。梁朝柳恽在《江南曲》中写道“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这也是一首赠别诗。送别的对象,很可能还是前面提到过的诗僧灵澈。

诗歌写道,你就好比那天空中飘浮的孤云,独自飞翔的野鹤,怎么可能在这世俗的人间长久停留呢。不过,请你不要在那沃洲山里买地隐居,因为那块地方早就人所共知,已经不再是一片真正的净土了。

诗歌的前两句是对“上人”飘逸、洒脱性格的欣赏。但最后两句却颇耐人寻味,“沃洲山”是传说中晋朝高僧支遁的放鹤养马之处,也是道教信徒心中的福地,但正因为这一点,它已经在世人心中获得了极高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rk/1902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