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如何订阅假行僧

  真实才是最大的精彩

  ——本文不是文学作品,也不能算是游记,更不是攻略,文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也缺少幽默的表述,读起来有些枯燥,文中记录了我在骑行途中的真实感受,有些观点显得片面稚嫩,值得商榷,但都是发自我内心的真实想法,真实才是最大的精彩,愿与君共勉。

  前言:

  年7月8日,我的第四次进藏之旅开始启程,年10月5日胜利结束,历时刚好三个月,从年7月的川藏线骑行开始,没想到连续四年把四条进藏路线走完,旅行真是充满了魔力,尝试过后,便欲罢不能,究其原因,还是旅途中那些风景和人文,以及遇到的那些人,给自己带来的心灵收获。一件事情能让你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去做,那种魅力是不可抗拒的,那种美妙更是无以言表,只有沉入其中,才能理解。

  我始终相信,凡事付出就有回报,旅行也是如此,几年来的旅行,给我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赏心悦目的风景人文,以及健身的益处只是其一,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内心变化的收益,平淡了许多,心也沉得下去了,虽说和年纪的增长有关系,但从旅行中得到的启迪,加速了这一转变的进程,假如我这四年还处在熟悉的环境中,淹没在红尘里,我肯定达不到这种心境。

  一个人无论他多么有智慧,总在同样的环境中,接触同样的人,思想也会被同化,虽说现在的信息发达了,在电脑前可以网罗天下事,纵横五千年,但是,这些信息还不能替代行万里路。很多事情不亲身感受就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旅行是体验生活,也是社会实践,带着思索的大脑,去学习别人的长处,真是一件愉快的事。

  同时,旅行确能启发思考,遇到不同的景物人文会给你触动,看见那些朝圣的藏民,身无分文,匍匐万里,还能面带微笑,你会觉得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看到那些少数民族,过着贫困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幸福指数一点不低,你会反思丰富的物质生活究竟能否带来更多的快乐,等等这些,看多了,就会一次次的触动你的灵魂,引发你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进而修正自己歪曲的价值观,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不就是旅行的收获和意义吗?

  价值观的形成是多年的积累,和早期的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个我们无权选择,但后来价值观的转变和提高,就是我们自己的事。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价值观,是定型的,下意识的体现在你的行动中,这种下意识的行动需要千锤百炼,甚至要付出痛苦的代价,比如:有人置房购地,却舍不得买一双运动鞋,有人省吃俭用却不注重保健,有病时却一掷千金,这是典型的不科学的价值观导致行动上的偏离,结果是不好的,正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写:“有一些人,他们看起来很富有,实则贫困到了极点,他们囤积了很多财物,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如何摆脱它,这些人使用金银给自己锻造了一副枷锁。”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他们也知道,省吃俭用存下的财富,自己用不上,但是自己花了,就像割肉一样难受,但也只能如此。

  每次归来,都会有很多人问我花了多少钱,是否值得,明白的人不会问,问的人这些道理也是说不通的,我只能用身边的例子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我身边的人大多数买车就是买个玩具,实际没太大用途,若仅从消遣和爱好的角度讲很正常,但若以步代车,剥夺了自己锻炼的机会,每年为此花费两三万,在我看来就不科学,若是用买车钱来一次长途旅行,收获会更大,但很多人能接受买车,却很难接受买自行车,更难接受花钱旅行,这就是观念的差异,导致了行动上的差异。

  我始终认为,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都适合自己,但不一定都是最科学的。找到一个既适合自己又科学的习惯,是需要世界观的支撑,更需要历练。

  有一个正确的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是很难的,把这种好的观念固定下来,变成自己的,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只有通过看书学习,并多次的在实践中感悟,才能变成自己的,就像体育运动,一个动作要练上万次才能变成机械记忆,变成下意识的。如果你做一件事情,还犹豫不决,或者做完了心理有隐隐作痛的感觉,说明这种观念还不属于你,只有你不假思索,甚至都没去想这么做对不对,这时候这种观念才属于你。

  一次次的出行,一次次的独自行走,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就是为了寻找固定属于自己的观念,是否找到了,是否真的固定了,还是一个未知数,但起码有进步了,就不枉此行。

  有了属于自己的观念,才是真正的财富,这时你的物质才能发挥作用,也只有把物质财富变成精神财富,那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否则,住豪宅坐名车也只能是表象的炫耀,真正具有精神财富的人,不需要这些来证明什么。

  快乐和幸福就是这么奇怪,物质财富虽然是你创造的,但是你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快乐幸福感,必须要通过别人来体现,简单点说,就是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如果把他孤立开来,肯定不会有快乐感,只有把你创造的财富,服务于他人和社会,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认可,你才会有快乐和幸福感。很多做慈善和公益的人,他们就深深理解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真谛。

  年7月我的滇藏线骑行是以“假行僧公益”大使的身份出发,参与了“我行一公里,你捐一元钱”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献爱心包裹活动,我把我的骑行经历汇报给假行僧公益网,有的读者看到后,很感动,并为此捐款,一共捐了接近元,虽然钱不多,但能为孩子们做一点贡献,还是非常欣慰的,那种感觉很美妙,这也是本次骑行最大的收获。

  旅行本是放松心情,不带着任何功利,随遇而安,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原想收获一缕春风,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假行僧公益证书

  路上

  人生概率:

  很多人问我每次独自出行不怕吗?有危险怎么办?遇到抢劫的怎么办?遇到暴乱的怎么办?遇到泥石流塌方怎么办?等等,人没有不怕死的,也没有所谓的英雄,安全因素才是旅行的第一要素,但是我们应该冷静的思考,发生危险的概率有多大,比如,飞机失事的概率差不多五百万分之一,比中五百万大奖还难,有人看到一次飞机失事就不敢坐了,有人看到新疆几起暴乱就不敢去新疆了,看到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就不敢去云南了,都不是明智之举,其实,每发生意外后,安保工作会大大加强,罪犯也不会去顶风作案,这个时候反而最安全,从概率的角度出发,每发生事故后,概率用完了,再出事的概率就更小了,就像抽奖,别人把五百万大奖抽走了,你几乎就没有再中的机会了。

  年7月,新疆发生暴乱,正好赶上我要去新藏线和新疆骑行,很多人劝我别去了,我说这个时候才应该去,这是最安全的时候,到了新疆果真如此,治安非常好,遍地是警察,期间还得到了不少维族兄弟的帮助,在内地也有不少汉族人犯罪,比例都超过新疆,就不能否定我们整个汉族的素质,被利用的亡命之徒毕竟是少数,好人还是绝大多数的,要相信阳光,相信爱。

  本次的滇藏骑行,途径拉萨山南、徒步丙察察、穿越墨脱、骑行云南全境,行程既艰辛又危险,但出事的概率并不高,所以我才敢经过这些美丽的地方,世界上没有既安全又刺激的地方,总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不冒一点风险就难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船放在港口最安全,那就失去了造船的目的,人呆在家里是安全,但这一生也许就索然无味了,有些风险也是在拓展生命的宽度,冒一点也是值得的,不冒风险的人生,是没意义的人生。

  有效生命:

  这是我第一次提出有效生命这个概念,简单点说,就是健康有质量的生命时间,一个人无论你怎么糊涂,也要估算一下自己的有效生命,一般来说40—50岁,是人的黄金年龄,45岁以前打拼创业,家庭事业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是压力最大的时候,50岁以后直到退休,身体的零部件用的都差不多了,尤其是膝关节和腰,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心血管等老年病会找上门来,吃也不消化,走也走不动,很多想实现的梦想,已经没能力去做了,或者勉强实现了,质量也不高。旅行中看到很多退休的老人,跟团旅行,步履蹒跚,跋山涉水的地方都去不了了,再好的条件,也用不上了。

  我从来不看好夕阳红的浪漫,那是一种无奈的理想期待,一个人若能健康的保持到老,太难了,那种修炼于内心,作用于身体的健康,是极少数的,那得需要多强的定力才能做到,所以,我们要清楚地估算自己的有效生命,在健康年龄期,尽量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不留遗憾。

  我就是在5年前,也就是在45岁的时候,条件刚刚具备,毅然走上了单车骑行的道路,去完成多年以前的梦想,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现在想来,当初的决定是明智的。

  人的生命也许很长,但有效生命是短暂的,稍纵即逝,也许在你犹豫的瞬间就溜掉了,抓住你的有效生命吧,实现自己的梦想,活出一个平凡人的色彩。

  快乐与环境:

  这些年走了很多地方,每次归来,有人问我,你最喜欢哪里?我说哪里都不错,但还是更喜欢故乡,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却是我的真心话,一个人就像一棵树,长期生长在一个地方,根已经深深的扎在这片泥土,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和土壤,人毕竟是群居动物,融洽的同事、朋友和邻里关系,就是你汲取养分的土壤,你适应的气候、生活习惯就像阳光和水,如果再换一个地方,都要重来,未必适应,大多数都会水土不服,即便你都能适应,不会很久,这里又成了你熟悉的地方,同样会进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俗套,还会和从前一样。

  快乐的人在那里都快乐,郁闷的人到哪里都郁闷,当你在一个地方感觉郁闷,或者有怀才不遇的感觉,总想远走高飞,似乎只要换个地方,就是室外桃园,那说明你的世界观,有严重的问题,需要停下来冷静的思考了。

  多出去走走,多体验异地的生活,走了一圈后,你会发现,还是故乡好,人活的毕竟是内在的平淡,而非外界的环境,外界对幸福影响很小,如果你总是盯着外边,而忽视了当下的生活,快乐和幸福就会离你远去。

  快乐来自简单的生活、淡定的心态,淡定的心态等不来,只有不断的行走,接触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反复比较,你才会发现环境对快乐的影响并不大,你会反思自己烦恼的根源,从而修炼于内心,学会奉献,尊重理解他人。

  

用单车解读人生:

  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写下了不朽名著《瓦尔登湖》,深刻揭示了快乐源于简单的道理。只有在远离喧嚣的环境下,思考才会脱俗而敏锐。一个人骑行在路上,并不觉得孤独,这时你会冷静的思考很多问题,会反思自己的过去,会觉得过去认识问题的肤浅,骑行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有时骑着骑着忽然有了一些感悟,立即停车记在笔记本上,记录了很多。

  骑行感悟摘录:

  传递爱才是旅行的最大意义:

  每一位外出旅行的人,都会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几年的骑行经历,我深有体会。前几天,一个游客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报答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我是这样解释的: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都是萍水相逢,一面之缘,很难能直接报答他们,顶多是一句感谢的话,我们最应该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认真对待身边的人,包括亲人、同事、朋友以及需要帮助的人。

  只有爱,才能让你没有敌人,保护自己,减少烦恼,增加快乐,从容而淡定。爱是星星之火,只有传递才能燎原;爱是一盏明灯,只有传递,才能照亮心路。

  不去传递爱,就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即便你走过万水千山,看过无数美景,尝尽人间美食,你不过是一台机器,没有什么意义。

  谁截留了爱,贪污了善意,谁将掉进苦恼的深渊,抑郁终生。

  骑行与悟道: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究诗酒田园”,无论你在事业上怎么折腾,如果没能很好的将之服务于生活,无论你多么辉煌,也是瞎折腾,很多时候事业是做给别人看的,生活才是留给自己的,有些事情就是那么奇怪,你梦寐以求得到的,反而是烫手的山芋,吃不下更舍不得扔,进退两难。

  剝去虚伪的外衣,给生命松绑,活的简单一点。悟道需要行走,是身体和精神的行走。久在一个环境中如蜜蜂叮在一朵花上,酿不出蜜来。几年来骑行早过九万里,悟道也只悟了个皮毛,道无止境,生命不息,骑行不止。

  幸福与环境:

  一位智者说:“心若没有歇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很多人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走出去便是世外桃源,殊不知真正的天堂是适合你生存的那块土壤,更是你自己营造的内心世界。如果你认为换了环境就能给你带来快乐,说明你的情商还处在初级阶段。快乐虽然是自己创造的,但却是别人给你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家庭、事业和朋友的支撑点,即便身处桃园,人在天堂,依然孤独寂寞而不快乐。

  出去骑行的目的是什么,我说是更好的回来,更好的理解生活,回到现实,更踏实一点,做个更真实的自己。

第一章:西藏山南—墨脱—丙察察—云南—稻城亚丁

一、山南:时间:年7月8日——7月22日行程:拉萨—八一里程:公里山南是藏民族的发祥地,是藏族历史和文化的源头,有西藏历史上诸多的“第一”: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位国王—聂赤赞普、第一座佛殿—昌珠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等等。山南更是从聂赤赞布到松赞干部之间三十三代吐蕃国王住锡的地方,众多藏王的墓群---藏王墓也坐落在此。神湖拉姆拉措散发出灵气的笼罩。神奇的拉姆拉措以其能够预测世间的一切,更为山南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从古至今发生和流传在雅砻这块土地上的无数神奇故事和美丽传说吸引着各地的善男信女来此追踪溯源。这里是西藏的风水宝地,这里更是您寻找命运的灵验地,总之是您进藏不可不到的地方。只要您有幸到此,这里的神山、神湖将会给您带来无比的佳运,能够使您时来运转、步步高升,山南将带您走向人生最高的境界。上图:年7月8日滇藏线骑行启程,骑友相送上图:年7月11日,山南骑行从拉萨布达拉宫出发上图:山南骑行途中上图:沿着雅鲁藏布江骑行上图:跋山涉水上图: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上图:在莲花生大师修行地青仆露营上图:藏王墓,这里埋葬了几十位藏王上图:琼结,这里曾经是西藏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有许多古迹。在远处的蓝色房子,是雅拉香布矿泉水厂,是APPLE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感谢APPLE的精心安排招待。上图: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上图:西藏的第一座佛殿——昌珠寺上图:神湖——拉姆拉错,在藏传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上图:沿途的猴群上图: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故居上图:琼果杰寺上图:千年核桃树上图:途中看见很多朝拜的人,这对夫妻年初从四川阿坝朝圣出发,经半年了,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上图:儿子一路奔波,为了途中与我相见。上图:年7月21日,父子相遇山南,儿子从云南一路搭车赶到八一,开始骑行山南为了与我途中相遇,感谢帮助他的好司机,这是我们第二次在西藏相遇,希望把别人对他的帮助用于生活中,把旅行中不怕困难的精神用于工作中。

上图:到达八一,结束山南骑行上图:年7月22日,胜利到达八一镇,结束了山南骑行

小僧按:房大哥历时三个月的旅途回来了,精彩美图美文送上,直播中。

假行僧欢迎订阅订阅行为(假行僧)







































治疗白癜风最好药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rk/310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