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哲蚌寺

●年11月7日。今日继续慢游。睡个大懒觉,早午餐一块儿在酒店解决。第一站,拉萨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之一的哲蚌寺。哲蚌寺位于拉萨西郊约10公里处的根培乌孜山,年(明朝永乐年间)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降央曲杰·扎西班丹在大贵族朗噶桑的资助下建造,宗喀巴大师曾亲自主持开光仪式。哲蚌寺平均海拔米,占地20余万平方米,僧侣最多时达到一万多人,是格鲁派六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之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同时,哲蚌寺也是六大寺中地位最崇高的一座:宗喀巴大师曾在此修行;一世至五世达赖喇嘛都曾在此居住并住持,一世至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也存放于此。在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将驻锡地迁往布达拉宫之前,这里的甘丹颇章一度成为西藏地区政治权利的中心,高僧大德辈出。

●“哲蚌”,藏语意为“堆积的大米”,它形象地描绘出了哲蚌寺的建筑规划特色:一簇巨大的白色建筑群落依山就势逐级建成,宛若海市蜃楼般,错落有致地伫立在黑色的山坳之中,远远望去,就如同堆积在山坳里的一堆雪白的大米。

●除了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宗喀巴及历代达赖喇嘛,值得一提的是大殿佛堂内还供奉着十六罗汉像,与汉地寺庙中供奉的十八罗汉似有冲突,实则汉地寺庙是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增加了庆友尊者和玄奘法师。根据记载,十六位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遵照佛主的嘱咐,不入涅槃,被视为罗汉尊者。公元2世纪,斯里兰卡的庆友尊者写作《法住记》,详细记载了十六罗汉的生平和事迹。后大唐玄奘法师将此书翻译成汉文,传播至中原。五代开始,汉地的寺庙便开始供奉十八罗汉了。

●这座汉白玉供桌上雕刻的“卐”和“卍”字符在藏区随处可见,念“万”,由改唐为周的女皇武则天定音。万字符,英文念作Swastika,梵文念作Srivatsa,藏语称“雍仲”,是藏传佛教及印度教中吉祥的标志,代表着好运、吉祥、健康的寓意。藏传佛教以右旋的“卐”为正规,苯教却以左旋的“卍”作为崇奉的符号,它们都与希特勒创造的旋转45度的纳粹标志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

●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来到观景平台,俯瞰远方,谷地平川,拉萨城区一览无余,拉萨的母亲河拉萨河静静地流淌着。

●视线穿过鎏金宝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若隐若现。古老与现代,传承与变革无时不刻地在这座雪域圣城碰撞着、交汇着、上演着。

●哲蚌寺每年于雪顿节举行的“晒佛”仪式颇负盛名。雪顿节,意为“酸奶节”,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起初只是单纯的宗教活动,僧人们为了避免杀生,在万物萌生的夏季闭室静修,开禁之日出关享用百姓们供奉的酸奶,欣赏藏戏。每年的藏历六月三十日,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涌向哲蚌寺,人山人海,蔚为壮观。寺院的僧侣们把精心收藏的巨幅佛像唐卡取出来晾晒、展示。佛光映射,号角雄浑,人们点燃桑烟,献上哈达,顶礼膜拜,祈求福祉。

晒佛(百度图片)

●这油光铮亮的地面就是阿嘎地面了。

■大昭寺

●离开哲蚌寺,我们驱车前往大昭寺。大昭寺位于拉萨城中闹市区,我们驾着车七弯八拐,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一条热闹熙攘的小街。“啊……”一不小心,后视镜剐蹭到了路边一位藏族大姐的肩膀,徐同学赶紧摇下车窗,点头道歉。大姐笑了笑,挥挥手示意我们继续前行。

●开出去没几米远,大昭寺近在眼前,可我们却无法靠近。路边赫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墩,一般的汽车通过应该没有问题,可我们的汽车车身太宽,根本无法通过。想要调头,仅有一车宽的道路两旁满是商铺和行人,已是绝无可能。怎么办?我们下了车,观察了一下,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搬开挡路石了。三个人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可那巨石依然妄自岿然不动。

●正当我们踌躇沮丧之际,“我来帮你们。”话音未落,一位藏族大姐扭头一甩,长辫抛向身后,腰一弓,双手推向巨石,“一!二!三!”四人合力一顶,石墩终于推向了路边。“谢谢!谢谢!”我们开心地致谢着。啊!这不就是刚才被我们碰到肩膀的大姐吗?她憨憨地笑着,挥挥手,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藏语。清亮的眼神,黝黑的脸庞上烙着两块圆圆的高原红,笑起来的时候,露出洁白整齐的皓齿。

●“这位大姐的力气真大!”大姐离开后,我不停地赞叹着,内心却有更多的感慨与感动:宽厚大度、热心助人、心怀慈悲,这位可爱的藏族大姐让我又一次体会到人性的美好和信仰的魅力。心中有佛,人生祥和。

●颇费了些周折,终于找到停车场,停好车,步行至大昭寺。大昭寺前经幡柱高高矗立,直指云霄。

●大昭寺的修建得益于大唐文成公主。据说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抵达拉萨后,她观星象,察地形,按照汉地的五行说,发现整个雪域高原酷似一位仰面朝天的罗刹女,如在其心脏所在地的一泊湖水处修庙镇之,方可保藏地百姓的平安。于是,她便命人驱赶山羊背土填湖,并在此修建了大昭寺。山羊,藏语称“惹”,土,藏语称“萨”,“惹萨”汉语称“拉萨”,这也就是拉萨名称的由来。

●大昭寺的镇寺之宝是一座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它最初由先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派大将吕光前往印度迎请至内地,后再由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时带入西藏。

●大昭寺受到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共尊,在藏区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就在这儿举行,这儿也曾是自清朝至新中国初期西藏噶厦政府(西藏地方政府)的所在地。

●年,格鲁派的开山鼻祖宗喀巴大师召集各教派的喇嘛在大昭寺创立传召大法会,从此成为藏传佛教一年一度最大的法事活动。

●大昭寺前磕等身长头的场景蔚为壮观。

●信徒们在一位长者的带领下齐声反复诵念着佛经。

●立正,双手合十至头顶,移至嘴边、胸前,俯身下去,掌心伏地,额头轻磕地面,如此反复,千遍万遍。信徒们以这种五体投地的方式伏倒于尘埃之中,谦卑地表达着对佛法的敬畏,坚定着内心的虔诚和信念。

●唐蕃会盟碑建于公元年,以汉藏两种文字记录了在松赞干布的力主下吐蕃与唐朝交好的历史。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和盟碑,象征吐蕃与大唐的友谊就如外甥与舅舅的情感一般深厚。

■八廓街

●如果说拉萨是西藏的中心,那么大昭寺就可以说是拉萨的中心,拉萨的老城区正是围绕着它向四周辐射而形成的。以大昭寺为中心,也形成了3个环形,即3条著名的转经道:最里面的一条是环大昭寺内释迦牟尼殿一圈的千佛廊,也叫“囊廓”;中圈是环大昭寺外墙的一圈,称为“八廓”;外圈则由布达拉宫、药王山和小昭寺沿线组成,称为“林廓”。

●八廓街既是一条转经路,又是一条商业街,所以眼见它的人来熙往也就不足为奇了。街道两旁的藏式平顶楼房遍插五色风马旗,色彩艳丽的盆花点缀在窗台上。琳琅满目的店铺里各种藏族特色的特产和工艺品令人眼花缭乱,与其他旅游景点一样,当然货真价实者少之又少,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兴趣。倒是意外地发现这儿竟然还有一家新华书店,内有不少关于西藏的书籍,驻足良久,颇有斩获。

●八廓街应该是藏区所有转经道中人气最旺、最接地气的了,到了这儿才能深深地体会到转经已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年龄不同、身份不一的人们汇聚成熙熙人流,沿着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地转动着,有身着袈裟的僧侣,有风雨兼程的旅者,有老迈龙钟的长者,有活蹦乱跳的孩童,有背着坤包的白领,有饭后遛弯的市民……他们的神态也是各异:有庄严肃穆者,有平静淡定者,有严肃认真者,有轻松闲适者……

●手中的念珠在旋转,转经筒在旋转,脚下的路在旋转,转过了光阴,转过了岁月,转向那轮回之路。

●转累了,小憩一会儿。

■玛吉阿米

●八廓街两旁的建筑大多采用白色的外墙,可是街道东南角却伫立着一栋黄色的三层小楼,分外引人瞩目,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黄房子”玛吉阿米了。藏族人崇尚白色,一般的民居都以白色调为主,黄色只有寺庙和高僧大德们的居所才能使用。

●因为《LONELYPLANET》等诸多欧美旅行杂志的推荐,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者们对它趋之若鹜,那致命的诱惑力或许是因了它独特的藏族风情,或者是因了那神秘的传奇故事,或者是因了那浪漫的诗歌和爱情,或者兼而有之。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我们选了三楼靠窗的一个卡座坐下,视线很好,屋内的装饰极富藏族特色。昏黄的灯光下,慕名而来的旅者三三两两地坐在那儿,轻声细语着,为了追寻那神秘而又美丽的遗梦而来。“玛吉阿米”一词来自仓央嘉措的诗歌,本意就是“圣洁的母亲、纯洁的少女”,这个仓央嘉措首创的词汇表达了身处孤独苦闷之中的他从心爱的姑娘那儿得到的慰藉与关爱犹如母爱一般温暖。

●玛吉阿米供应地道的藏餐、尼泊尔餐和印度餐,甚至还有西餐,或许是因为欧美游客较多的缘故吧。

●来一壶暖暖的酥油茶,慢慢啜饮着,奶味浓香,心境淡然,幽幽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三藏梵音之“东山上”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了皎洁的月亮。

玛吉阿米的脸蛋,

浮现在我的心上。

●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在布达拉宫病故。第巴桑结嘉措与拉藏汗不和,决定秘不发丧,利用五世达赖的威望继续控制西藏政局,暗中却紧锣密鼓地寻访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一岁的仓央嘉措被选中。

●仓央嘉措年出生于喜马拉雅南麓门隅地区一个宁玛派咒师世家,属于门巴族。宁玛派(红派)注重个人修行,不限制僧人娶妻生子。15岁之前,仓央嘉措一直生活在风光秀丽、四季如春的家乡,过着自由逍遥的生活,初尝着爱情的甜蜜。年,他才被迎至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并拜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从此,仓央嘉措在五世班禅及其他几位高僧上师的严格教导下,开始了艰苦学经的生活。经过几年如一日枯燥的读经、打坐,学业日益精进。

●格鲁派(黄教)的教义非常严格,规定“黄教之制,达赖主持正法,不得亲近女人”。在民风开化的边远民间生活惯了的少年进得布达拉宫,就如被关进了金色的笼子里,鸟儿的翅膀被困住了,自由翱翔的心却关不住。成年后意欲亲政未果,家乡初恋情人的出嫁,都让这只渴望自由的鸟儿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于是,白天是布达拉宫活佛座上神情端严的年轻寺主,夜里却易服微行于拉萨街头,成了周旋于酒家的浪子宕桑汪波。“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多年前,在这座藏式酒馆里,风流倜傥的美男子宕桑汪波与花容月貌的琼结姑娘达娃卓玛不期而遇,一对金童玉女双双坠入爱河。从此,昏而往,晓而归,夜夜欢会,难舍难分。一头是庄严清净的佛堂,一头是泼喇喇的世俗享乐,奔波于其间的少年内心满是无奈和忧伤:“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终于,事情还是败露了。“薄暮出寻艳,清晨飞雪花。行踪隐不住,足迹雪中踏。”雪中晨归的两行脚印,泄露了活佛的秘密。第巴桑结嘉措在与拉藏汗的政治斗争中落败被杀,失去了保护伞的仓央嘉措被拉藏汗以“不守清规”的罪名向朝廷请予废黜。康熙皇帝下旨将仓央嘉措押解京城,行至青海湖畔,遁去,是年25岁。

●收回遐思。窗外,已是华灯初上。转经朝圣的人们仍在孜孜不倦地践行着心中的那份信仰。

●不知何时窗口跳上了一支白猫,安静地注视着屋内屋外,眼神泰然。

●成摞成摞的留言簿也算这儿的一大特色了,泛黄的藏纸上记录下来来往往诸多旅者的心迹。我给自己的期语是:“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感恩;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幸福。”

●饭毕,走入夜色,加入这滚滚人潮之中,慢慢地行走,细细地体会,静静地聆听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rk/4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