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近日,由甘南藏族自治州自主创作、自主创排、编排一年多、独立完成的首部藏戏剧目《唐东杰布》在甘南大剧院隆重上映。

“南木特”藏戏《唐东杰布》加上尾声共有七场戏,每一场都是视觉上的盛宴,这次的演出让唐东杰布首创的藏戏演出了他自己的故事。那么还在等什么,就让我们跟随现场的盛况一同去了解“铁桥活佛”和他的藏戏。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多年以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

接下来我们看看什么是“南木特”藏戏。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称“拉卜楞藏戏”,是从藏族民间舞蹈、民歌、僧歌演变而来的。“南木特”藏戏,最早是在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旺保授意倡导下,由第二世贡唐·丹贝仲美编写了《至尊米拉日巴语教释——成就者之密意庄严》一书,并将其中“语教释”部分改编为“哈羌姆”(即鹿舞剧),这种“哈羌姆”每年藏历七月法会期间(7月8日)定期演出,至今仍限于各寺院之中。可以说这就是“南木特”藏戏产生的基础。

到了20世纪初,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授意本寺琅仓活佛创编藏戏,年琅仓活佛等开始创写剧本,编导排练。次年,第一部“南木特”藏戏《松赞干布》在拉卜楞寺正式演出。它是在借鉴“哈羌姆”剧的表现手法,参照西藏藏戏的表演形式,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说唱艺术,配以小型乐队而逐步产生的。

最后我们一同走进这位“铁桥活佛”。唐东杰布出生在后藏昂仁日乌齐地方,藏族历史上著名建筑家、藏医药家,藏戏的开山鼻祖。藏族人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力量的化身。唐东杰布幼时家境贫穷,牧羊为生。成年后当过兵,做过生意,后削发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思,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

唐东杰布亲身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于是,年轻的唐东杰布发下宏誓大愿,要在雪域高原湍急的江河上架设一座座铁索桥。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随处表演。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连年施工。终于于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

在他一生中,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唐东杰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剧的过渡。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年,唐东杰布逝世,享年79岁。

唐东杰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他,纪念他。至今在许多藏戏演出场地,看戏的观众首先要在唐东杰布的像前敬献哈达,以示谢恩;在唐东杰布的故乡,甚至还保留着一种传统仪式,每逢大家观看藏戏表演时,都要带一些青油和羊毛,将这些礼物送给戏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铁索上,以保存好唐东杰布所建的铁索桥上,使其不锈,永存于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唐东杰布画像或塑像。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rk/9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