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5/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华灯初上,本应天寒的日子竟莫名感到温暖和雀跃。每到元宵节,天还没暗下来,街上就已经张灯结彩,热热闹闹的。来往的人群中,手提灯笼,欢声笑语,喜庆的味道在空中蔓延,虽说指尖略有凉意,但心却是暖的。合家团圆的满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期待,足以让我们对这个节日恋恋不忘。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清)符曾《上元竹枝词》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每个节日背后都有属于它的一段故事。浪漫的元宵节背后,又有怎样的传说呢?

节日起源

汉文帝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元宵节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HAPPYNEWYEAR

节期与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节日习俗

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

紫姑是汉族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身穿雪白外衣,

心里香甜如蜜。

正月十五沿街卖,

过了正月没人提。”

看灯笼,猜灯谜,既热闹又有趣。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元宵灯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过完美好的元宵,整个春节的庆祝活动就告一段落了。对于学生党而言,这也是我们开学前过的最后一个节日(听着有点悲伤是怎么回事orz),珍惜和家人共处的时间,且过且珍惜哦。最后,祝大家: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

文字编辑:曾映真汪金龙

图文排版:曾映真陈文楷邹建安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ongjiezx.com/qjji/1932.html

------分隔线----------------------------